笔记

碎片

12.31

破碎形,不,自由矩形组合,像斯卡帕那样用石材就显得神秘且智慧,去材料化(比如纯白,参考镜之边缘)则显得愚蠢或自负。

 

建筑的起源为什么和完美几何,或者,秩序,有那么大关系?

 

键盘打字,移动(定位)光标就比定位笔尖困难得多。这会影响什么?前后文关联性?逻辑交错感?

 

音乐厅本身是否可以做成“凝固的音乐”?——不是非常好,音乐厅本身也许应该是沉默的。建筑的沉默。是的,帕拉斯玛也说了。

 

不上高架还不觉得世界上房子这么多

 

曾经,没有媒体,外面的世界默认是我们必须到那里才能了解的。

 

看到这么多低劣的作品,就知道人类的确只是很初级的智能。人类只是最早的智能。

 

一个人是在世界上学习,而不是在学校里学习。

 

坐车在高架高速上看一看,看看我们的物质世界。能看出来、看明白很多事情。

 

做游戏的一般都是些没文化的人。最好的那些游戏也都不是那些有文化的人做的。死亡搁浅这种实验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游戏业膨胀得太快了。

 

一个人想到些什么和他正在做什么有很大关系。思想从行为中涌现出来。(比如坐车)

 

我们生活思路的简化是否和历史的复杂压力有关?各种历史处理起来确实很棘手。

 

偏执:一条单行道的桥,一条死路,走得越远,原路返回时就越痛苦。

 

我的学校像回避谈论裸体一样回避谈论文化。

 

今年的许多快乐都是虚幻的,简单来说这就是黑客帝国的问题。不可能完成欺骗。

 

受到批评时,很多时候学生会觉得自己也想到了,但是没有去解决。这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只存在于受到压抑的意识领域,而我们接受的训练正是在于去坦诚地面对这些问题。

 

从音乐的抽象性来说,音乐是否其实是“沉默寡言”的?

音乐的同时性的要求

concert(e)/concrete

 

本来我只感到无话可说。(…)今年和学校有关的,可以被称为真实的充实和快乐,对我来说只存在于测绘的一周、远离学科的阅读和旁听课程,还有这学期在新校区散心的几天。学校是相当严重的问题,除了封锁,另一方面是令人担忧的整体氛围,一个关于城市、关于生活的学科在学生不能接触城市、接触生活的情况下,居然无所谓地仍然开展(山寨的)教学活动(一个反对用照片替代实际体验的学科居然可以容忍线上教学)。而学校对此的态度,有印象的只有某位老师的一句风凉话:“可以想办法出去嘛!”。

12.30

xxxx馆提醒我们很多建筑试图模仿纸板。

 

见得晚了,恨又有什么用呢?甚至已无力去恨了。

 

使用拼音输入法,我们的思维具体分成那(去你x的,我不要改正)些工序?检查?这个长安空格移动光标真的很上海耐心。

就像sketchup一样。拼音输入法就是语言的sketchup。手机打字也格外令人烦躁。

真的,大半思考的时间都被用来检查错别字了。键盘也不是为中国人发明的。拉丁语系都还能接受,中国人不行。工具。工具。

 

在我用中文记录思绪时,似乎用来协调文字想象和语音想象占用了很多精力。这样,真正的思考每时每刻都在背打断。

 

拍了照片的地方,回忆时似乎很受那张照片干扰。会议室都只有精致的图像。回忆时都只有静止的图像。

 

洗澡前:我可以在精神上退学。——或者说我其实已经在精神上退学了。

12.27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这种同步是怎么做到的?其中要求逻辑步么?

 

xxxx年的重点似乎的确不是那些特定的事,而是追寻新生活这件事本身。超越自己。(…)指向一种新的生活。项飙和帕拉斯玛都提到超越,我才想起我感到熟悉,是因为今年6.14

这种心态:waiting for permission.(r&m里的:Rick needs permission to live)

12.25

Jonathan Blow on Time Management :

"Any tips for time management? No, you don't need time management.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actually work on the game instead of watching TikTok or whatever the fuck. As long as you do that, your time management should just be, measure how much you're sitting in front of your editor working on the damn game, alright? Just count that time everyday, and as soon as you tap to anything else you stop the timer. You shouldn't be doing that every 30 second, right? 'Ass in chair', that is correct. Ass in chair is what gets the game done. You don't need time management beyond that."

12.24

网购分明是用眼睛来消费么…

12.22

语序的随意性似乎让人容易讲出病句。

 

当我们谈到城市时,就不会那么无感于环境了。(相比谈论建筑的不同,人们更常谈起城市的不同)

12.19

p253 如果艺术没有绝对正确,那这应该就像莫比乌斯环没有正反面一样。这是结构性的。

 

金字塔和帕提农是自豪还是谦卑?又或者是单纯的平等?

 

强迫行为的持续在于对真心感受的压抑

 

xxx上这种回帖其实是强烈的恐吓。什么样的人才会说“你不怕进去吗?”too quiet.

xxx“是懂匿名的”。

 

p259 让我想到刚刚看到的秦皇岛大洞住宅楼,也想到cctv大楼。这些都是物质精神都架空的建筑——地面是否是历史的隐喻?

 

p261 像追着自己的尾巴跑的猫。

 

在我洗菜时,对植物的情感就有了变化——原本是恐惧。农业的产生和这种观念变化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我是想说,从农业开始,人似乎对自然的敬畏就少了。

 

闭上眼挥动手臂,不会感到“中心(“视”点)在移动”——中心是存在的,而且这个中心似乎位于头部,甚至是眼睛。那么盲人呢?

 

让身体舞蹈般地动起来,仿佛需要发出一种召唤——仿佛我的身体被遗弃了。利于移动的环境取消了舞蹈的需要。

 

之前傍晚还想到:比如服装设计,就变得特别注重视觉。作为“外行”看服装设计就特别莫名奇妙。可能看建筑也是这样。

 

相比成为“设计师”,我似乎更想成为“工匠”。

 

P248 “全世界都在我之中,而我则完全在我之外。”“外部世界与空间都被内部化;它们是以内部私人的状态而获得感知,而不是被当做外部的物质对象与感知对象。”

 

世界上可能没有整体。不过,即使是分散的,也不是分散在空间中。(连“层次”这种暗示了空间的词语也不能用。)

 

仅在有意识的认知活动才出现“分裂的感觉”(我需要说:万物是分裂的。但在感觉中绝对不是分裂的。在感觉中不是分裂的,但感觉本身是分裂的)。有意思,“浑然一体”的感觉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必然的。所有原子之间力的计量不分先后,彼此绝对平等。

 

换一种说法:现在我领悟到的事情,如果直接在大一就给我讲,我差不多也能领悟。(这么说时,我感到,人生观那部分似乎不太行。那确实要花很多时间。)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第8集-纪录片

我们在这方面实际思想流程是:赞叹一个人或作品有人文关怀,让你感到只有少数特殊、有地位的人、只有天才和圣人才能有人文关怀,这样就抑制了人文关怀的滋生,然后下次继续赞叹一个人或作品有人文关怀。

 

傲慢。建筑师总有一种自豪感,极简的视觉风格也有一种自豪感。这背后就是傲慢(“与偏见”)。之前我还想到,最近看我们这些人,在西方社会中,都特别喜欢表演,且期待收获赞赏。他们很强调自豪感。

 

It's too quiet.

12.18

一个空间干嘛要告诉你“往那看!”?

我们学习设计的都是一次性的建筑。安居感。

熟悉之后的视觉奇观都是怎样的呢?

巴黎平均楼高才六七层?!

 

P197 持续的创造(追求新奇)阻碍了积累,也就阻碍了各个单体向深处的发展。

 

乖乖。要是我们富不起来呢?那xxx岂不是也要?

 

建筑启发:《追寻记忆的痕迹》、《肌肤之目》、跑酷、Jonathan Blow的话、人类学(那篇文章)、文学(意识流)、哲学(包括L.W. )

 

P213 “当我们成为时间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时,不是感觉更加安全和充实吗?生命的痕迹带来安全的图像,并产生出生活持续前进的图像。”

P217 假如谈到周边视觉、分散视觉和理解、意义生成的关系的话……这忽然让我想起抑郁时,有一个症状正是“瞪眼”。视觉紧张且聚焦。

12.16

其它动物如果没有推理能力,它们会区分人造物和自然造物么?

 

艾滋病的问题在于,一旦它传入人类文明并且广泛传播,人们就和它长期共存了。

 

不能说原始人没有潜意识。压抑过程(在历史中)还是保守的,只是,现代人的潜意识范围比原始人要广泛(且也许更固定?)。

 

手机屏幕甚至比明信片还小。手机语言和书信语言的差别就在于它其实是明信片语言。

 

停止运行的电梯和动觉。

12.14

人人都带着电脑!那来图书馆是干什么的?键盘敲来敲去又是在干嘛,都在写书还是怎么的?

12.13

(在读帕拉斯玛建筑随笔集)p21 那么,有些历史已经中断了吧。现在进行下去的已经不是历史,而只是故事。

 

如果手机没有显示屏。想象我们不再拍照,想象一种不拍照的生活。图像重新被肉眼和当下的瞬间独占(除了绘画)。

 

p29 建筑是否是功能的转译?而其中的问题和音乐转译一样,都存在缝隙。

 

自指,逻辑,和时间。时间和逻辑步。没有逻辑,还会有时间么?时间不是一种逻辑么?

12.12

若不是有建筑知识,恐怕都不太会想到一些物体的结构作用。如果想到了,也不会推想出结构的整体,而只能在孤立中理解到它。

 

窥探潜意识某种程度上就像用刀把皮肤划开来看到自己的内脏似的。(这的确很恐怖,这的确很血腥。)而最后必须缝上

 

总是召唤性,是否的确更能把潜意识带“上来”?

 

我不知道,也许我终于想清楚了。我正接受的建筑教育的确十分空洞(我这两天想到,来大学只要上建构和结构课就好了(然而这最重要的两门课居然是用网课上的))。很可惜,思想上的东西只能在思想中解决,可我们从未强调过这一点,不论大学还是大学以前。(我正接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有助于这些事情而提供的)建筑当然有一部分是伦理学、是思想。也许我被大学骗了,也许我被自己骗了。

 

没文化很可怕,而我们很没文化,所以我们很可怕。

12.10

字体和语气?

 

集体宿舍是灯火通明的,正常居住区是星火点点的。

12.9

潜意识有否可能是文明诞生后才“成为潜意识”的?原始人有“潜意识”么?部落人的脑结构和我们有什么不用?

 

所有的真理中,我们知道的那部分——大自然当然也知道。

 

为什么总是在地铁车厢目的地前一站刚关门后觉得坐过站了?

 

社会游戏

 

人进入“下一个房间”的时候,上一个房间里的东西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还作为背景在意识活动中存在?

 

今天一路畅通不用扫什么码,感觉很奇妙,疫情改变了我对整个世界的表征和认知。解封后世界突然变得紧密了。门槛。

12.7

人似乎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即兴发挥。(比如跳舞)

 

2022不是被偷走,而是长度上仿佛只有一瞬。

12.6

科技和文明对待自然的方式就像我们对待疫情的方式一样:隔绝。

 

恶劣环境容易激发强迫行为?

 

把家当成我的家,就会一下变得很爱护家里的一切用具。

 

自尊心和强迫行为?

 

对那些预见了灾难的人,他们观察这种预言图像时,实际上感受中那些灾难是“近在眼前”的。

 

人类在理性上的成就似乎很依赖于概念的恒常性。至于“抽象能力”本身,似乎并不是很重要,且说不定一般动物都有。或者说,抽象能力的关键在于概念的恒常性?或者抽象思维本质上是概念的恒常性?

 

久远。长。(时空体验相似性)

12.2

必须在思想上自行解封。

 

野生环境中,有巢穴的动物外出探索的频率如何?

 

成长(个人史)中,行为的保守性。

 

一类顿悟的多因素涌现性(许多顿悟是一些朴素行动的继发物)

 

握持工具时,我们的本体感觉是否发生延伸?那天xx说的,扶住那个角,就好像掌握了整个区域。球拍、笔、锤子、斧头。

 

思维打转也许和不行动有关。要用身体去生活。

 

(11.7?11.21?)评价阻碍行动

 

自指不存在?“我的手指着我的头”,只有加上了额外的推理步骤,才会有自指的错觉?自指是一种错觉?

 

对待,而不是看待。(读xxx,想到“进路”,觉得翻译腔,又想不出别的词,便直接用英文,说出了“how we treat …”

12.1

年轻人寻找自我时更多投向新事物是因为那些东西还没有被占领

 

也许我离开一个地方也是为了把那里看得更清楚些,搬家和逃遁。

11.28

本来,一整天不出门都是一件让人觉得糟蹋了光阴的事。

 

傀儡感——还原论带来的呕吐冲动,在它之前产生的感觉类似于觉得自己是一具傀儡。破解这一点的办法是那句“主体应是主体感,它在意识之中而不是之外”。

 

我们在高中作文里不是一个个都引用“媒介即信息”么?现在怎么明明如此痴迷于电子屏幕?

 

用巨大毛笔写一横,与用极细工笔勾描同样尺寸(不必完全一致,这里说的是最终呈现出相似的纹理)的一横,之间的关系。(现象学和科学的关系)

 

“脑筋”的“筋”

 

抛光狂魔,这种可耻的爱好,之所以能成为爱好,也在于它操作性强,而且可以消磨大量时间。

 

现代人学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是,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的行动或思绪,把注意力聚焦于这些活动的背景,如果我们改变这个背景,就有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之前作为我们观察对象的行为及思想的效率。这是一种元的思想。

 

原始的东西就是一直都在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它们设定了“人生的游戏规则”:条件是:我希望交配,我希望身体健康(其他的规则全都有待学习或发现),凡此种种 —— and now,what you gonna do?

视作游戏很危险。虚构性和游戏有很大关联。我想,前面说的“人生的游戏规则”应该改为“人生的规则”

 

不止是在悬崖边看地面,似乎凝视任何一个位置,都会有立刻去到那的冲动。

“人是大地的生物”:人和地平面的关系。

11.26

不是文化,是政治

 

从什么时候开始,房屋高过了树木?

 

蒙太奇是对连续性的亵渎

 

镜之城就是个贬低触觉的城市。科技感和视觉中心主义、和光滑、和对触觉的贬低。

但是否有可能,过分强调都会导致虚无主义?

 

虚拟现实企图超越现实,可它不知道这完全是源于自卑的僭越。

 

抛光狂魔 我们必须现在就开始踩刹车

 

昨天:电脑(11.29:屏幕)势必要被淘汰。

 

郑东是一个非常光滑的建筑。

医疗事业对于缝隙的厌恶。

 

人们用语言而不是用表情和肢体交流。所谓的具身认知。

 

为何要在走路时听歌?可能也和这种疏离感有关。

 

科学无非是分解和聚焦。必须被翻译回文学的语言。

 

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有用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从我们在历史中和世界的关系中诞生的(进化)。

 

p36讲镜子,和我刚才读到之前想得一模一样!玻璃是对触觉的隔离。

 

人类模仿万物,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动“物”——我们不过是长出了身体。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空间紧密相连。时间的延展限于空间的延展。人是以“阶段”来感知时间的。

 

不是一部分人的爱好或特长,而是所有人的天性。

 

他所言的身体感觉,不是用我们已有的肢体拓扑那些形态,而是那些形态成为我们从未有过的肢体形式。

 

虚拟现实最终要面对“虚拟”本身的问题(因为有可能其它感官都还原得极棒了),因为那是剩下的唯一问题。缩头乌龟的问题、鸵鸟的问题。

11.24

用软件建模,老是视角转来转去的,视觉负担很高,视觉高度兴奋,这会影响到设计的结果。

 

苦中作乐,真是虚伪、又自欺欺人。

 

一个恶习:没选上课就沮丧、不去上。

 

可操作性: 我们崇拜可操作性/可运作性,而不是真理、幸福。我们崇拜的不是实用主义而是操作主义、运作主义。(这和奖励回路、电子游戏、斯金纳箱差不多是一回事)

 

重复——对重复的敏感让人不易偏执,也不易等待,也容易认出自己的下层意识。通奏低音。我最近确实对重复敏感了

 

空间思维/记忆黑板——上面两条是我在浴室里想的,我希望记住它们(本来其实还想观察一下,以往我都是在这段路径中的什么位置忘掉我的想法的),于是想到并借鉴了“思维殿堂”,我把第一条放在宿舍楼下这条路,窗边;把第二条放在门厅电梯间西面。区别是我的这个是临时性的,而思维殿堂一般被用作永久记忆技巧。

 

还有:创造力和适应力的冲突、创造力和偏执的冲突

 

人文素养

 

女式和男式,而不是女性和男性。(因为我想到男式性欲和女式性欲。)

 

MEC原版中的提示、指引,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命令,玩家玩游戏的乐趣某种程度上在于服从。而不是自由。

 

这几天:风凉话

 

前两天:眼镜确实是个大问题,对于广阔的空间,戴着眼镜非常不能感受到全貌。视角小了很多、聚焦了很多。建筑大师是否都是不戴眼镜的?之前看到路易斯康、柯布西耶,但他们本来呢?年轻时呢?近视是一种残疾

 

支支吾吾

11.23

脱把骑行。偏执的结束

 

在建筑中,人们更关心物体还是空间?

 

解脱的真正方法是出走,而非自杀。

 

2022(2020.25-2020.36)(2021.13-2021.24)的大学生活就像一场240p的盗录影片一样。山寨版的大学生活。

 

音乐最好不要描写软弱(除非是健康的宣泄),音乐应该是馈赠

 

“晚”作为late和night。中文里先有哪个含义? 境况(空间)与时间。

 

比例无非就是形状。

 

极简主义本来有显示技术的目的。现在不是了?所以有时显得无意义。

 

有些事,可操作性非常强,但可操作性和意义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学习中心任务书、环境心理学课题、电子游戏。

 

今天是2019年47月22日。

 

我的记忆如此片段化——以及对所有人来说:疫情以来……不妨说我们对时间的记忆和空间也差不多。它并是线性的,而是分叉的。(“在时间之外”)

11.22

说:喜欢旅行、待不住的人只是内心空虚罢了。等于说:吃饭多的人不过是容易饿罢了

 

戴眼镜者是否倾向于把世界看得很小?空间表征小。尤其在大空间中(在操场散步)

 

过马路时转头看的东西很少被手机记录。手机很少记录那些我们在其处不方便掏出手机的事物。

 

城市中物体和声音的联系:柏油路和轮胎碾过的联系、工地和敲打声的联系。建筑材料是否也和其建造过程的声音,以及与其声学特征有关的声音相连?

 

观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田野调查)。昆虫学家、自然观测者,是常年累月地观察的。

 

直线是认知剥夺。在镜之城,有一种身处概念世界的感觉。抽象只应存在于概念世界?让抽象进入感官世界,是对现实的亵渎?

 

想象每个人都能出校、都有学校外的生活,这会很不一样。强行让每个人都一样,可能反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尊重。

 

出过学校后,宿舍区大门口的路对我的意义就变了——骑上它时我就已经觉得在“外面”了。我更喜欢这条路了。而从这儿走只是为了去教学楼的人的感受则不同。历史路径对单条街表征的影响。封校就是“去条件反射”

 

心照不宣地互相安慰、假装大家受到的压抑不存在,其实就是互相的不尊重。

 

11.19

昨晚:BIG这种单元性强的形式,展示出了人对私人领域界限清晰性的诉求,但也因此让人口问题显露了——因为一旦展示出个性,在这种大楼里就显得拥挤。在自然环境中就一般。反过来,加上xx拍的“分割城市”:平板楼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人口和领域界限感之间矛盾的结果。

11.18

和xxx通话,他说:嫉妒损人不利己,而性冲动是互利的,空虚是因为不能满足互利

动物真的只满足于“低级欲望”么? 动物看到其他动物挨打,不难过么? 动物见不到其它动物,不空虚么?人也从和周遭的共情中获得幸福。

 

自我投射的对象可能还得有可控制的特点

 

一个并颜色知觉健全的人从小到大生活在只有一部分可见光谱的世界里(并假设他的色觉仍然还健全)。和他说:你的世界不完整,你是空虚的。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察觉到空虚。他的语言中,对空虚和完满的定义也已收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与我们不同——我们不可能通过语言来让他明白。

唯一的方式是向他展示其余的颜色。唯一的方式。唯一的方式。

(想象一个特殊的人,他的语言和我们的语言只有一个区别:用“快乐”指代我们一般所谓的愤怒的状态。想象他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处于愤怒的状态中。我们和他说:你不快乐。他会更加生气,说:放屁!我最快乐了!)

 

一个人从小到大生活在黑白环境里,会变成色盲么?(可以用小鼠做实验,不过想必不会)

 

思考下环境转变后该干什么之后再转变环境会比较好。比如分别前先想想分别后干什么,再告别。

11.16

动力系统与台球桌。像看台球桌一样看复杂系统。

 

乐理就是作曲的竖式(多位数乘法)

 

不妨说许多“高级冲动”是由性冲动演化(衍生)来的。

 

空间组织对人一天中行为时间分布的影响。

 

面朝窗坐会更多激活社会认知中枢么?(面壁思过。)狭小空间:电梯、淋浴间(11.20:——几天前,发现人们几乎只有洗澡和运动时才不看手机)

 

疫情中人们恐惧恐怕强迫症很强。集中隔离的效力在于同时性,避免了由猜忌带来的犹豫。

 

我以往的用词:思维方式、思维模式。“风格”是个更生动的表述。另外:“框架”和“范畴”。

 

创造力和基底节。

当一个人开始制造噪音,如果你不立刻制止他,你就会开始忍受,这一过程可以持续数分钟,甚至超过一个小时,甚至永不改变。

病态,但是稳定

在xx,最伟大的艺术只能是呻吟。(比如万青)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似乎在与所指范围的更广泛。(激活的神经区域更广泛)科学语言进行的是更精细的调整

一旦文字不是写给自己的,就会变成表演。所有的表演都受到社会期待的影响。

 

音乐就是思维(认知)风格。

 

可不可以写一本四声部的书?

旋律对比就是负反馈。

视距的问题。

一周多前:开源精神

六人宿舍非常不利于独立思想的发展

严肃/高雅(的)艺术是自由的

人最强烈的自我投射就是我们的四肢——眼镜呢?(“帽子是本体”“眼镜是本体”)(11.20:摘下眼镜都觉得陌生,想象解剖特征时当然会想呕吐!认知失调。)

把两个裂脑病人的头挨在一块会咋样?

自然光和室外空间表征是分不开的。 

 

“红色的样子和蓝色的样子不一样”——什么是“样子”?我对于音乐转译尝试的“失败”可能反映了意识生成的准则。

不管怎么说,统一性一定不是统一到“一个神经元里”——即使那样也不对,一个神经元也是由分子、进而原子、夸克,组成的。“统一”本身是反还原论的。

意识是纯粹的(映射)结果而不是过程?如果和原子排列……找到NCC后,可以直接微调NCC,来改变意识——可以直接拿针乱扎来找出NCC?

泛灵论和还原论是协调的

11.15

这如此暴力血腥的梦……回归理性时有一种类似崇高或神圣的感觉,直观感觉起来和社会无关,更多是感到“理性的光辉”,那种超然。

 

“是”和“等于”的区别。符合度和数学的区别。

 

VWFA——大脑的区域分配是按什么样的原则的?会不会受额叶调控?毕竟例如一开始学习新语言时离不开一定程度的推理。

 

这个学期以来最好的回忆还是在北洋园。学校里再发生什么也不觉得多奇妙。就像“没有工作就没有休息”,没有抽离,反而觉得虚无。

——也就是说似乎反而是抽离带来了意义。

 

人可以对任何事物进行自我投射,最强的投射就是我们的身体(过分思考这一点会产生自残念头)

 

如此“无意识”(随性)的设计

有意识的空间

 

当我们反复强调“照片和实际体验不一样”,只说明我们已经做错了

实景图可能是表达建筑最差的方式

人眼眼动非常频繁——视知觉中,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属性。

 

心理活动的(一类)背景是过去。过去只在回忆时才存在。那天叔本华说的,当下才是唯一现实的。

 

文化(文明)就是人类的处境。

 

失真的信息保留了距离感。高科技是不方便的。手机通话相比座机,隔着的是技术的距离。互联网的距离感!!!低技的通讯网络反而很亲切。恐怕互联网的距离感实际上是技术中介的厚度(背后的结构)。技术的厚度。玻璃隔断和实墙隔断。

 

不假思索

 

工业生产对创造力的强奸。(——从注意到微信格式开始。)在工业诞生以前世界上几乎没有相同的人造物。人工的特质就是非重复性。无耻的重复。

 

学术氛围

 

空间表征是单元化而非连续的,如同王方戟说的空间簇。

 

隔离时不应思考社交上的(得)失遗憾。

 

走入另一个房间,这对应于时间的变化——转化过程是……较次要的?

 

习惯化和注意力下降有关么?

 

又想睡觉,又想接着读——疲倦感无法调控计划中枢(——在进化上的优势,得到灵活性))

11.14

是否有些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本质想象得很坏,只是为了体验“做出伟大发现”的感觉? ——算了,不过是老话新说罢了。

 

人们捍卫自己,而不是真理。

 

对于这样的事:年轻时嘲笑中年人的畏缩,可是等他们到了中年也变得畏缩——因为年轻时他们不曾面对那些问题,然而到了中年,他们(过往经验中)接受到的一切示范都是畏缩——他们不曾去想过什么是更好的办法。

 

iphone12的照片较难产生温馨的感觉。(11.20:后来发现是自动白平衡会避免偏暖)

 

一个口无遮拦的人总能说出些不错而被隐瞒的事实

 

做一个书本模拟器

 

空间大小和重要性无关

 

我的薯片怎么消失了?噢!被我放地上去了!太有用了!广告效应。

 

不同人口密度(社交密度 )适合传播的是不同的观念?(而这观念将反复成为(或一直是)流行观念)

 

不能说不能训练人将意识与大脑表征在想象中联结起来——我们可以让自己试着关注脑中央的那块位置。

——若将“NCC”转译(拓扑)为意识的机制运用到一块石头上会怎样?——毕竟怎么可能这个机制有对“NCC”这一直觉整体概念(格式塔)有特异性?

NCC有相对稳定性——恒常性。只要不是我的大脑重组(以某种运动)为另一个人的大脑,这份意识就不能如蒙太奇般切换。

——所以每个人的意识必须是分裂的且无法切换的。(不知为何想这句时脑子有些胀)——如何去想象着体验宇宙中每一个“我只能感受到由我接收或产生的信息”的感觉呢?——那种脑胀的感觉,似乎在于:每个人是如此平等!(原始人是不是就这么想的?)这种感觉似乎和隔离有关,我都快返祖了。

没有社会,就没有文明?(没有语言、没有…)——这种兴奋感,仿佛走过了整个文明史似的。认知负荷太大了。人完全可以瞬间回到原始状态。(放弃一切身份认知、社会认知、语言)——也不是。不对。别一厢情愿地把理性和社会连得那么紧。只是理性是由文明锤炼缔造出来的。

 

同样拉着窗帘,是什么让我感觉“到晚上了”?

 

意识一定需要整合么?似乎只有转换为语言概念时才有整合。拧瓶盖的视听(整合)体验是怎么产生的?一时找不到发出声音的物体的时候(找手机),就是未整合的时候。黑灯瞎火找蚊子(挥手)。耳机反戴。

 

在黑暗中靠近光源反而有不安全感? 亮灯和不亮灯的对比才显得恐怖。

 

一个房间里能有印象的能有100个以上物件?

 

如果imagination能直接导出,人说不定还能打过AI。

11.13

显著性和纪律问题

 

xxx的“不要重复你自己”

 

发烧时的那种特殊梦是抽象的。

 

多元不是割裂,现在有些多元是通过各个体的自我封闭“实现”的。这之外还有“坚定”、“热爱”。

通识!

 

关于LTP的抑郁,本质上和原子论是同一回事。都是还原论。

 

之前这几天(这段时间):文明(文化)(性格)的很多方面是想当然的,是建立在“第一反应”之上的。(之后则趋于习惯化)

 

复杂系统切忌空想(只在思维中想象)——因为很容易忽视细节。

 

叹气也(/就)是现实的引力之一。叹气和抱怨的目的在于得到回应,互相安慰,之后让这件事变得不再重要。

 

假设你有一个对你自己而言最核心的问题。给出两个条件:1、你,同与你相对最亲密的朋友间不谈及这些问题;2、你没有独处的时间。则结果必然是这些问题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只是好很多的,而且是数不胜数的,不如说其实所有问题都是核心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只能由自己来回答的那部分。

 

鸡同鸭讲和信息差

11.12

如果每次拿起手机都说明我感到无聊……

那么每当这时,如果我不拿起手机,会发生什么?——似乎每次都会有巨大的收获。

11.11

只睁一只眼时感到很难估算物体的长度(还不是距离)——对长度的直观记忆与双眼知觉相关。

 

前几天发觉,把饮料放在桌面会让我喝它更多——又一个“行为力场”的例子。一个(视域中的)物体产生一个行为(动作)力场。

 

比如xxx这个事:如果我成天评价别人,或评价事物——只是正好出现在我眼前的人和物——这自然会让我真正思考的时间变少。——这也是拥挤(人口、互联网)的后果之一。人只要看到碍眼的事物,哪怕不说出来,心里也会不自觉评价两句(——不过这点可以改)。

11.10

人都是有祖先的。我是有祖先的。我的祖先是活过的。他们可能是匈奴、战国人、秦汉人、唐朝人、明朝人、清朝人(、非洲人、欧洲人……猴子、鱼、微生物……)。

 

适应的意思是在当前环境范围中寻找最佳可能性,而不是接受当前环境处于眼前的那部分。

——适应的意思是在由当前环境决定的可行域中寻找最佳方案,而不是接受当前可行域中处于眼前的那部分。

 

拉图雷特简直是个作曲作品

 

疫情中,熟悉反而让人紧张,陌生让人平静。

11.9

(…)稀里糊涂地生活,含糊地思考,绕着旧的东西打转。

我们如何影响着周遭,周遭如何影响着我们。

 

不妨说生活是由机缘巧合塑造的。建筑创造机缘巧合。——这种思路反映出强烈的控制欲。

 

想什么事还要去想是不是疫情限制着我。如果没有疫情,我就将非常直接地面对我自己。不如说疫情给了我不去考虑这些事的“借口”,或起码造成判断上的干扰。——但,不对,疫情后的问题确……这个问题很绕,一方面,最开始一定是疫情弄(诱导)的,另一方面,两年多后,我们很难极致坦诚地面对这个问题,而是一想到疫情还没结束就转而去为疫情本身而烦心,想的全是疫情怎么还不结束,而不是“我真的好想xxx(做某事)”疫情不只造成不便,也干扰我们的思考。核心应该是自己的生活。  

11.7-8

有勇无谋

要么勇敢,要么后悔

 

xx(精神)病夫

 

通识=0——迷茫混乱=100%

 

下半节课总比上班节课快

 

那天看到的:信息差。

 

既然脑内神经全是“全或无”,而所有信息的表征,总有一个“最小比特数”(即使只能有个估计值) ——总之,不可能期待“一个细胞”或“少量细胞”成为“意识的主体”。NCC也应包含大量细胞。

11.6

深夜:熄灯和集体同时上床提供了睡前故事时间

 

颜色的三维有极限,或说其域有限。空间的三维……即使是有限的,也可以伸缩膨胀。

 

朋友圈到底是个怎样的空间?思想实验:把朋友圈当成社交场合,比如一个大厅,而且是安静的房间,在想象中把你朋友圈里发布东西的朋友同时放在这个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把你每个好友发布的内容都想象成他们在这个空间中在做的事情……虚伪的空间!

 

计算机的下一次革命就是“去计算机化”!

11.5

在一个大家其实都在摆烂的世界突然冒出这么一个超高能量的人

当你跑得够快,世界看起来就是斑斓的。不过别人眼中你确实会很搞笑。

 

适应意味着价值观的改变

11.4

xxx重提了周一课上讲的“领域感”并提到19教、以及任何自习空间分太多房间的问题

 

讨论(交流思想)一般是一件顺便的事,今天在湖边(,这个环境)很恰当。是否没人可以交谈(没有谈话伙伴),就容易不去想事情?

 

我想象自己站起来大喊一句破天荒的话,但还不知道是什么话,随即我的想象中自动出现了这个句子:时间是不可能的!噢,因为他(这本书在介绍芝诺的追乌龟的故事)说运动是不可能的。

 

音乐不是一维而是二维的。时间。

11.3

xxx:(向我们介绍海德格尔、萨特)“当我们不得前进的时候,总是想回看,想回到原点”;轴心时代“开天眼”,是因为接近自然;“在文明之前我们找到过方向,但没有陈述清楚”;“你总是自由的,你总是可以做出和现在不同的选择”。

 

自指与时间

深夜: 自然选择可以被理解为“逻辑选择”,或“因果论选择”。生存本能不是基因的本能,而是也是自然选择出来的。

 

(比如)狗第一次见到白蚁穴回事什么反应?

 

Grosse Fugue同时达到了情感和智力上的极致

 

那天听勋伯格:无调性确实是……思想的音乐?今天还想到……如果一个物种是以听觉为主,它们也许会把音乐发展到写实级别……或许,而且是先发展到写实,再回到抽象(抽象音乐)

现代音乐不是情感的音乐,思想是没有期待的

 

思想是一种幽默

 

器物、工具的装饰反映着它们的历史之久。但……树脱皮呢?

11.2

半夜: 我们现在学设计的,就跟人工智能一样,可以“做设计”,但不能理解自己的设计。

那么,就像 设计师首先要成为人。

不能以某些思路(业内的思路)做设计,就如同不能用sketchup做设计一样。sketchup里可以拉出悬浮的块,但一旦进入现实,就完全混乱了。

 

对一个没有任何物理常识的人说永动机不存在,而不进行严密全面充分的论证,他就很可能会不停地质疑你。不能掂量自己的无知者总会尝试推翻事物。

 

那天谁说,建筑学其实是一种心理学?

 

比如在宿舍,六个人一起睡,对于思考来说会有过多的安全感。

 

信息越少,就越像音乐

11.1

任何室内都是一个隔绝的空间(从听音乐来说)。包括人们说艺术产生于对自然的远离。

 

文化延续的方式和艾滋病差不多(病毒)

 

干扰更多和显著性(和背景的关系、在时间中的特性)有关,而不是和强度有关。

 

44教的长框让人觉得视觉特别轻松。干扰少。城市环境,拥挤导致大部分物体都在近处,而在移动中,近处的物体投射到视觉中,其变化会更大。(对比普通柱廊和44教长框、回想“在高架桥上盯灯杆)。移动的物体太多了。

沙漠算自然环境么?沙漠看着舒服么?

水分、日照、土地养分、氧气含量。(空气质量的事)

 

###

你在桌子上摆什么,你的生活就是什么。

如果把绿植放在室内、让光线和外界有关联,那就好极了。(金贝尔的室外感)

我们常说用眺望缓解视疲劳。眺望。

文明古国不可能再形成了,古代中国模式社会能否自发改革的实验不会再有了,成为了未解之谜?

当你身边的人都在呻吟时,也许大家确实都在被强奸。

欲望和贪婪。得寸进尺和贪恋。

前好几天(上周一?):异面的想法

音乐也不是关于情感的,而是关于紧张程度的。

理性和偏执是不同的。

10.30

手机是观察的代理。我们把观察行为禅让给手机。

没有观察,就没有记忆。现在是否是一个没有记忆的时代?

 

不应通过吸引力来操纵人的行为,而应该给他们安静的场所来思考人生。

 

前天,xxx:(还有那本书)最低刺激只是一个背景,用以保持人的清醒。刺激中的信息是不被察觉的。有些事发现之后就可以忽略了。环境心理学的结论也许是某个事情很重要。但得出这个结论时候我们就立刻可以改变或控制了。——环境心理学的结论是:这些事其实一直以来影响着我们。

 

如果说文明就是对野蛮的远离,而原始冲动、欲望不可磨灭。那么文明中的每个人就都是背井离乡者。同时是原始环境和文明的异乡人。

 

顶面要亮些,是否和人们“抬眼想事”的习惯上的需要有关?

 

日常生活中的“基地”

 

作品对空间的力

可以是白墙,但空间不能是“大矩形”。即使不加隔墙,各个展品,其与空间边缘及中心的相对位置,也不是平均的。布展时,则会因展墙和展品关系的不固定而产生倾向性。

10.29

文明的建立

 

接触哪些人事物,那就是你的大学。一个人的大学是他接触的人事物。(因为北洋园和卫津路似乎很难真的说是同一个学校的人)

 

(不得不说)大脑升级可以取代手机,而且解决“和世界的隔阂”的问题。坏处在哪?

 

xx让自由问题浮出水面。

不是感谢灾难,而是命运如此。没有什么是不自然地产生的。

 

如果我们期待用潮流来改变每个人,那么出于传播的困难,这会非常漫长。如果每个人都有安静的机会,每个人独自思考的机会,由于无需和别人沟通,社会也许会进步地更快。(这关系到拥挤问题。)一个问题是对有些人来说独自思考会变得偏执。那读书呢?

 

——那么格式塔是不是对“遮挡”的模仿?——不能这么说。只能说其原理和遮挡有关。不过刚才当我看着这个食堂头顶的几条有“破缺完形性”(太棒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好词)时,确实感到有些怪。

 

是否有些时候,越难认知的空间就越少干扰?所谓的“空间认知”有两方面:识别,和稳定感。除了医院,也许应该服务于后者。

 

建筑学容易远离,生物学真难远离。基因里刻的所有东西都是为了我们不去关注这些事。(不是说生物学不重要,而是其研究学习这很难脱离这种过分注意的视角)

 

沙发在于触觉刺激的剥夺?

 

贪恋。(美景)

 

专注的训练、促进在于对干扰源的识别

Jonathan Blow的内观法。

 

有时建筑不必迎合人的本能,而是应让人自发地改变他们的习惯。(唯一的问题只在,(习惯上的)创新,最初是因环境产生的)

 

如果宿舍里的桌子更长些,储物空间更多些,恐怕人们也就不容易再把电脑放在“工作区”了,那些书、作业、画纸,也就更有地方放了。

 

当一个人开始设计他的生活……

10.28

只质疑眼前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背后的东西。

 

建筑的外观是建筑体验的开始和结束处。是礼仪性的东西。

10.27

作为姿态的坚持最终都变成偏执。

 

一切事物的意义都在它之外。建筑不是为了建筑,音乐不是为了音乐。建筑是为了建筑之外的事物,音乐是为了音乐之外的事物。自己的生命是为了自己生命之外的事物。

——那么自私的生命到最后都是无意义的。临死那刻都会幻灭。

 

人们提高屏幕、音响的分辨率,却不提高他们觉知的分辨率 

10.26

心态——“心远地自偏”——真的么?心理义和团?

如:孤独的心态。

 

例如,“静止的、片面的”这样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咒语”,其“魔力”在于让对方的话直接降为无价值和不必被讨论的。“凡事有两面性”也是如此,其魔力在于让人们忽略事实的细节。(条件反射)

10.25

很多时候追求“视觉愉悦”追求的不是“愉悦”而是“刺激”和“兴奋”——过量的。

 

昏暗的厕所,不见得不好。位置距离信息留够就行。

 

实践是针对复杂系统的。

 

说话人多的地方也是会感到嘈杂的,尽管语言是为我们所熟悉的。——无调性的一些“隐患”。

 

隐患,隐患,隐患。

 

社会生活最初的好处应该是合作?

 

室内反光材质很干扰人

 

感觉剥夺和认知剥夺

 

渐变比突变更不瞩目

漫射光无轮廓

 

社会中有太多事只是一场游戏。

 

建筑,眼动研究——“意动”研究能有么?(10.30:建筑体验的精神分析)

 

奖励回路和偏执回路?

10.24

无调性音乐放慢了弹就很好听了,也不要有太强烈的强弱对比。

 

在城市中营造孤独和抽离非常重要 尤其是高人口密度地区。

 

完形对原始环境中的遮蔽和残破很有关系,主要是“解释”的需要。

 

人习惯上的倾向能否反应环境的合适度?若人通常躲在教室后面,是否只说明他们害羞、不想上课,或——总的来说——他们只是以为这样坐最好?——是否调研数据只能反应“人最容易产生的倾向”而不是环境效价?——人的选择倾向那么值得被重视么?

 

何时需要干扰?——只要有强迫性就需要干扰。好的干扰是为了避免强迫行为。

眼动和干扰源。用眼动追踪干扰源(但仅视觉)

 

禅宗基地调研

 

纪念与寻回?(纪念不如说是寻回)

10.23

外立面和内立面,郑东和44教是有内立面的。

 

也许最终人的行为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注意力——分心无非是不稳定、不合适。 太冷、太干、 太单调的环境是否促进幻想,在思维层面上影响注意力?

10.22

环境和心理:自发性、强迫行为、基底神经节、专注、自然与人造、恐惧、建筑表情

建筑最重要的还是能让人专注于他要(该)干的事。更多是光线、声响、湿度。考虑如何利用空间提升人的注意力。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不去注意建筑。目的是使用的效率和效用。(且需是长期的)

拥挤

新鲜和主动性,和控制感(跃跃欲试地进入新环境)

建筑和设施

自由、掌控感

10.21

现在人与人之间主要是靠猜,而不是交流。

 

去找一件一辈子也干不完的事。

 

我们剥削工具。

 

Jonathan Blow——“我不想故意占据你的时间”的态度。建筑。

 

建筑和音乐的又一个区别: 一栋建筑和其他建筑的关系比一首音乐和其他音乐的关系弱

 

“抱歉!请谅!微信主作邮箱用。”把微信放到文件夹里。

便捷性大大决定行为取向。(xx今天坐下来)

把软件的位置打乱

 

“越来越多的……走上街头”——这也是,处境造成的行为变化。

每天重复一次那个“在房间里找地方站着”的实验。

 

鼓励的作用,建议的作用,评价的作用,期望的作用。话语的作用。

 

就像给你一部专辑,然后让你重写其中一首。或者给你一个节目单,让你填进去一首。(城市中的建筑)  

10.20

我的心态是争取的心态,而不是抢夺的心态。

10.19

“你是用哪个器官想出这句话的…”

 

禅宗的棒槌敲头。

10.18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人口密度和焦虑(直接的关系,心理作用,社交压力)

 

复杂、杂多、杂

 

前几天:惧怕死亡是因为有欲望、期望,没有活在当下而是活在未来。但,当然,怕死和活着不矛盾,也没关系。

10.17

空间就是和弦?!!

——天窗、高窗、侧窗、长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建筑可是凝固的音乐啊。

 

11:37在北馆大厅休息,正要做景观的栏杆,听xxxxx:

音乐中有重力么?!

旋律的上行下行。

起承。

承。

 

有趣的是,和声学也讲“功能”

主、属、下属。

八度音有穿透力,就像x那天的前后都是玻璃。以tunnel为题的音乐,多用平八反八。

 

万事万物皆相连的原因是,人的认知方式是可以同一且多用的

 

eureka时刻,现在是在北馆大厅,上一次是在系馆一楼

七日行的确适合冥想?

配乐不能抢风头的原因是,当事件或人物心理没什么大起伏时,音乐也无需多激烈。

在情节密集的地方配音乐,人也不会太关注音乐。

协和、不协和

小三和弦和悲伤

大三和小三不是两种倾向的区别,而是是否偏离协和的区别。本质上应该是紧张与否。

所以小三也可以和沉思、反思相连/(斜杠前后两句同上一句的关联上,有些难分先后——思维的生长分杈)悲伤是什么?是同快乐的偏离。

 

——当你感到悲伤,是因为你走在错误的路线上。

 

姓名就像一个图腾

观察大师名字和他们的图形特征 Pablo Picasso Le Corbusier

 

如果觉得一辈子都要做社畜,那为什么不潇洒一回呢?

 

建筑是多向甚至双向的

一种有岔道的音乐。(可能只能用乐谱呈现)

电子游戏里的可变轨音乐。

 

相比植物,建筑更像晶体

 

知乎不是论坛,而是舞台

知乎和互联网论坛的区别,就像舞台之于议会大厅

 

只在语言中留下介词、助词等,是否可以让表达更纯粹?

 

《建筑研究》。

10.16

人的处境。处境。(而不只是环境)

10.15

视觉设计具有功能性

场所码就是一种拒绝

10.14

视觉设计为行为和体验服务。

 

xxx发的同学的观点,提到二律背反,我终于去搜了下,倒是一眼就明白了——但这不正是我一直否认其存在的么?悖反说明理解有误。

10.13 

小公园适合私下交流(社会交际),大广场(市民广场)适合独身前往?

 

过于集中“怎么往这里走啊?”

 

一切都是设计

 

一个巨大的人工空地,无绿化,人造物以很高的频率被建起和炸毁

 

阴影是大楼的一个问题

日照分析就和太阳——自然建立了联系

 

如果社会规则的设定渗有主观任意性,那么社会生活也只能是一种游戏。社会的活力、思考能力其实就是个体的感受力和敏感性。

 

固定座椅限制了人的聚散

 

每个使用空间都应该是稳定的——否则心理上的不稳定会干扰这种使用!

 

在想我的中庭,蓝漆和木板的区别 蓝色是否更强调一种理想、乌托邦?

 

公共建筑应该是无态度的?楼房也应该是无态度的??

 

为su增加一个“组件版本”插件,这样就不用把不同版本的组件放在不同位置了

 

纯木空间就跟……松鼠在树洞里的感觉一样。

 

小区离大门最远的的边缘本该“更深”,但由于接近公路而

 

中心的吸引力在于它稳定;边界的吸引力在于张力、矛盾、对话。

 

对作品完美的要求是因为其不可更改性,但在线流媒体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点。

还应考虑“有人读过后不会再读”这件事

 

xxxx:矮乔木,遮挡,也引导

 

魅惑 魅力 祛魅

 

有些文化不需要科技?

 

我们已构建了一种社会共识: 一句阴阳怪气、一句呻吟(我们(早就每天都)在呻吟!)、一句所谓调侃,就能换来一堆回声——获得同情。我们从这种同情中得到了心安理得、让生活中的这些恶劣情况继续下去。但是我们被同情着!哈哈!不赖呀!不亏呀! 多么混账!这些话是绝对反动的!

 

xxx:“这不值得批判” 

10.12

工具就是一种中介.人使用工具时,和世界的交互就有中介。

工具越复杂,中介的力量越强大、承担的工作越多,人和世界的直接接触就越少,人与世界的距离就越远。

 

无机(化学)音乐

 

深夜,听“音乐灵感”: 听钢琴音乐可以感到触觉信息?所有原声乐器都是这样?

 

一种生成逻辑:像植物一样。生长。像催熟一株植物一样

 

无机和有机的区别 ——一眼看得看不出逻辑的区别。

10.11

教室是要让老师声音传达得清晰,远的。其混响不适合学习?

 

对于“热爱”、“信念”的自白,常常是可疑的,因为不像色彩,有检验的标准,有时听别人说热爱,也许只是很平庸的感情,也许一些人口中的热爱、火焰只能算别人口中的兴趣。热爱的程度只能、只能体现在付出的程度上。

 

文化的坏习惯就跟疫情似的,会“传染”(传承)啊!唯一的终结方式只有彻底消灭,否则总会再来。而这的难度比,例如,消灭自由小么?

 

不过,创作中的偏执,通过“远离”,哪怕只一周,甚至只两天,也常常可以消除。常常注意自己是否陷入偏执。

 

现实之不可捕捉,另一点在于现实的体验者已发生了变化。体验“被捕捉到的现实”的人已经变了。现实的一次性。

 

挺重要一事:可以说有一种罪恶,就是试图捕捉或冒充现实,而现实是不可捕捉的。包括且不限于,摄影、线上会议、((虚构)现实题材的)电子游戏。还是《论摄影》的后劲,另外,近来我从未有一次当场对着屏幕看到这部iPhone(12)拍出过符合肉眼所见的色彩。(也许单反很棒,但…)

 

学建筑多多少少让我更了解人了。

10.10

有(至少)两类伟大的事物(作品):拐点和顶峰。

 

有时,设计师应制造阻碍

 

自然的刺激小,因为已刻入基因,已是熟悉的。回到自然界,是否多少会觉得“我好聪明,我是天才”? ——因为一切都很自然

 

墙是一种控制、拒绝、否定么?

10.9

joke:建筑师应该设计建筑,而不是灾难

 

前几天:在原始环境中,内脏、骨头、皮下组织的裸露是很常见的。——原始人的解剖学常识说不定比现代人平均水平高。

 

打字越多,我手写时错别字就越多。

 

外表的美不只是纯视觉的,外表的美联系着内在的美。

只有带来精神享受的时候,才能说有视觉享受。

只有带来精神享受的视觉设计才是正义的。

总而言之,美这个概念总是对应于某种或某类效果的。

臭美

 

内卷是一种虚构的社会游戏,用来消耗群众的能量。一种封建迷信行为。

 

从作文题看: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要含糊其辞,不求甚解,一旦引发联想就把联想的两端视为相同的事物。为什么不能说其实是题目故意就要锻炼我们这种能力?关键在于高中有教过一丁点这些事吗?! 这件事如此之蠢,蠢得可疑。

 

让一群人进入一个方形房间,观察他们的站位,此前给出不同的告示,如:一会儿会地震、里头可棒啦!里头非常差!进去以后列队、wubba lubaa dub dub!禁止说话、随意吸烟、希望大家踊跃交谈。

提供椅子,观察区别。

 

相机被发明以前,人们从未观察过凝固的动作。(凝固的人)

 

平面布置:be like water

 

选课、学分制是否在故意让学生变得狭隘和不通识?

宅在家里也是那个问题:没有外界环境来刺激基底神经节 

 

我忘记的,老师没提到的是:基底神经节

 

上一代人传下来的很多沟通习惯等还未得到足够的解决

 

对于声音、空气,玻璃是一个强力的隔断。要不要考虑下这里的视觉中心化?

10.8

应区分对更好环境的适应和对更坏环境的适应。

北洋园的厕所相当revolutionary,居然可以看见小便的男的的上半身。

 

性相近习相远倒是没错

 

“通透”是框架结构的一个关键的可能性。(尤其是垂直通高)

 

视觉的三维不同于例如颜色的三维(色相明度饱和度) 可是,如果类似我之前说的,可不可以说没有人脑就没有计算,那么最基本层面上的物质运动怎么还能成立呢?谁来处理这种层面上的计算?还是说在这个层面上发生的事并不涉及“计算”?什么是计算?计算活动是否是有细节的?计算活动是否必然且仅能发生在“高级层面”上?

那天的语言心理脑:纹理层次

眼不见为净原则。(由微北洋图标——桌面管理(还应该联想到隔离)想到)

 

我的蓝交通问题在于让空间变得嘈杂——冲撞感让人不安,因为不稳定

不稳定的空间,总是和干扰有关,干扰都指向其他空间。所以,判断稳定与否,都是要考察是否指向其他空间、是否让人产生联想。

 

xxx:快乐有上限,痛苦没有下限。

 

人造物的诞生逻辑涵盖了自然的诞生逻辑(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

 

自觉行为、自觉性的生根发芽和蔓延燃烧

 

格式塔在于制造紧张关系

 

现实给我们的教益是:即使一个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作有意义的思考,这个社会仍有可能保持(良好)运行——在人们在乎的那些方面上。

10.6

观众的嘈杂是演出的前奏

(10.8)——但4:33那样的严肃反而不能让人们清晰地明白这一点。这和注意行为有关。

 

那天,xxx还提到罗丹说:身体是人表达的重要成分。

 

无限分形是一个可能的事实,无限在逻辑上是可能的。

 

感觉的存在不依赖于主体,主体是不存在的。

 

对没有见过镜子(或水面)的原始人,他们对“我”的概念中面孔的比重大么?

10.5 

建筑空间的使用(生活也是):

当我观察人停留的位置时,看到:相当多的生活方式是“被准予”的,而不是各人自己发明的(因此也不是纯粹取决于空间特性的)。比如每个人坐在指定的座位上。这是一个外部的规则。

 

正对入口的楼梯——前面隔着再大的门厅,也让人不安定。楼梯口不被遮住时,将会破坏空间的驻留倾向。

视觉动力,可否用空气或水——流体——模拟?空间心理学?

水的流动情况和人的行动情况会有多大差别?利用彼得埃森曼的动势,反向弯折增大阻力。 

 

人对空间的选择性,能说明什么?先去哪儿后去哪儿?可是一个正常人不应该最后把各个地方都逛得差不多么?也许只区分交通和驻留就够了。此外,确保让人们不要错过他们不该错过的东西。 便于到达——提供长短

 

美术馆疲劳——是否应该让艺术品自己来到我们眼前才好?——可是这听起来非常baby。

艺术品总是在那——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反应。

10.4

“我不知道,会不会结束?如果会,什么时候结束?”——但也可以说:“关于结束,我不知道。”——前一种方式中,人偏执地想要把问题“分层”。

 

建筑可以“看起来像长出来的一样”,但事实上它是一层层搭出来的(总之和生物的生长不同)。一厢情愿?

 

动态大于“减法”(格式塔)(等)?(Mirror’s Edge 2008 – The Shard)

 

脑中的神经元,不论是单个还是多个,总是有对应和表征的。——表征总是存在么?

概念和词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没有固定表征,反而可能更好理解。

 

越是混乱的东西可能更“简单”——规则(限制)少。

10.1

我不会装得像你一样,以此来减轻你的痛苦。这样做不太能改变现状。

 

如果考虑到现实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人参与构建的,那么当我们说尊重现实,尊重的真的是现实么?

科学现实和(生活)现实在这方面就很不一样。只有科学现实是实在的(不考虑认识论)

 

关于意识,除了“我思故我在”,还可以说出:思绪是丰富(复杂)的、变化的。

 

上帝是死在一战前的。死于启蒙主义。

9.29

像做梦一样去创造

Play with form,玩乐。让规则完全展现自己。(兰斯大教堂)

 

重握画笔,仿佛重新掌握了自己的思绪。

 

变化越小的曲线,控制点越远。

9.28

底层的叫规则,上层的叫规律。

规则不一定涌现出规律,但只要有规律,就一定有规则?

 

格式塔(简化认知(知觉)的倾向):空间先于结构。

研究整体和细节的关注时间比例

 

什么让人转向?

 

触觉是人类唯一的三维感官

9.27

静止长镜头容易显得主观性特别强,不太适合现实题材?

和“意义“有勾连的概念:原因、结果、目的、价值

幽默和讲笑话非常重要。(大大受益于got talent!Joke is a language)

荒野大镖客2真的假 

 

如果联结主义是正确的话,如果祖母细胞和词语一一对应的话,同音多义字中,音为意义的勾连提供了枢纽(节点)。中文的基本结构就是这样的。联想输入法。谐音梗。中文学习者会内置强大的联想能力,然而这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暧昧、模糊、不求甚解。

 

力量和效率差不多是一回事(物理学中他们成正比)(如,F=ma P=Fs/t)

 

如果之前说,高层信息不存在,那么意识怎么可能作为整体涌现?

如果高层信息不存在,那么意识只能是非整体的,堆叠的,雾状的,分散的。

也就是说意识直接(且仅仅)从原子运动投射?原子运动就是意识?听起来好扯但……起码不恐怖(造成精神危机)。

首先,支持还原论是否就意味着整体不存在?

如果原子运动就是意识,那么世界本身是不是一个意识?人脑中表征一把正在倾倒的椅子的神经元活动的原子,和那把椅子的原子,它们之前运动情况的差别是什么?

 

中国人很多事都是糊弄的,将就的。

 

世界是有细节的。忽视细节似乎是现代社会最大的恶行。

建筑是承载功能的,人做事时不必观察建筑(除非可以激发他的灵感)

 

“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季节”也是一种事先构造。

 

说不定可以把一本论语编成游戏npc的AI。

 

建筑是否是有目的的? 有目的就可以有研究方法。

 

尖角的角度在一定范围内时,指向性很强(像箭头)

 

上课记想法,或涂鸦,就像运动时出汗似的。

铅笔的优势在于摩擦力——易于控制。硬——触感反馈明显。

9.26

迂腐——吵——俗

 

谈概念不讲来历,就会导致类似写代码不加注释的后果

 

当我终于做了一件事时,可以怀疑是否其实是社会气候变了。

用手机滑块,和用铅笔(粗),结果上会不同么?

 

(建筑中,人…)运动:移动(——方向?)/静止

什么样的空间让人感到:开放?轻松?什么是开放?什么是轻松?

9.25

信息也是不存在的——应该说,除了基本信息之外的信息都不存在,唯一只存在,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信息这样的最底层信息。其他的信息仅存在于认知活动中。

 

人生有意义,并不是要说人生意义很(重)大,甚至也不一定是正面的意义,而是说,人生是可以“论意义”的。

我抓起一个杯子,那我的意义就是让这个杯子抬高位置。 意义就是功。

(听起来nerd么?牵强么?可是那不然呢?不然我们管什么叫意义呢?!如果说一定要是好的、积极的影响,那么那完全是道德伦理方面的事情!我们不在讨论那个!)

虚无主义是一个庸俗的、朴素的、迷信的思想。甚至在加缪之前就被LW解决了!现在虚无主义是一个流行思想!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什么文青,或者喜欢想事情,那么不要理睬虚无主义!把它留给蠢人!谈论虚无,听起来完全只是在呻吟!

(而且很大程度上都和你在认知中抹平事实的细节有关!)

 

大三80%的东西应该在大一讲,大学30%的东西应该在高中讲,30%的东西应该在初中讲,30%应该在幼儿园讲。(比如,政治思想课不是哲学课)(当然,这些比例都是随口扯的)

鬼知道我干嘛还要扯这些废话!!可是身边确实都是蠢货!

 

在想象中攻击某些事时,冒出这么一个句子:那要一直就这样延续下去吗?得来点爆破

如果样样都学别人,那就不会有冲动了。可想想,多少变革都是冲动!

 

所以像锺书河说的,科学本来未必不会在中国产生!如果产生了,运道好的话,同样会产生启蒙主义。(只不过这个运道的要求可能比西方高(很多)。)

 

在通用人工智能出现前,计算机就不应该大规模民用。

建筑学院对电脑有着挺广泛的鄙视。想来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都是如此。

 

水只能平均分散开来,火则可以蔓延而烈度不减。(关于改变社会的信心)

 

只有认为死后灵魂不灭的人(不论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其实相信这一点)才会想自杀、才会怕死。

9.24

西方高中(甚至初中)可以选课,不用穿校服——和大学已经差不多了

 

艺术:能改变人思想的,不以直接阐述为手法的事物。

9.23

欺骗性的建筑可以像梦一样,在梦中人不会质疑合理性。

那种对梦境的追寻、xx、xxx是我丢掉的东西。(…)绝对苦行式的、对粗野主义、对现实的喜爱,都是以所有这些忘却为背景的?

仿佛缺了些什么似的。还记得那天那个jkmm的图书馆,一半裸露一般涂漆。印象很深。北馆二楼,梁和白墙。

对现实的转向,除了破灭以外,也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步入成熟时自然的掌握现实的愿望。

梦境与现实……又回到了这个话题。其实都是和降温有关的?今天我也披上了衬衫。

9.20

疫情防控措施连带的精神成本,应该每让我多发射一百个神经脉冲就给我1毛钱。

一笔烂账,算都算不清

 

隔离的七天,回想起来吃的很饱,但精神真是很空虚。

 

中国古典城市的秩序不是出于有意识的共识。

 

多学科间的互相启发就跟玩2048似的。

 

如果“bu”,相比“no”,与愤怒的自然联系更不紧密,那么中国人会更不易拒绝?

9.19

AI如果真的能让很多人失业,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把大规模社会调查提上日程,更多人参与进需要大量统计的工作,也许我们的社会学会发展很多。(在看说华揽洪亲自调查北京城树木分布)

 

嘈杂——20世纪不是有的音乐故意表现“两首不同调的乐曲同时上演”么?对于任何表现形式,如果元素很多,本身相似性不足,就会变得嘈杂。这是和人认知能力相关的一个事。 ——这种能力可能还不是算力的问题,而是注意力。比如,就算ai可能也得需要注意力,也会觉得多个元素嘈杂。

 

粉笔敲黑板的声音—(心里中的联系)—作(死板的)定义

 

格式塔不如说是“认知分层”

9.18

倒圆角——减弱了冲撞感。

 

任何一刻,当你在等待,你就是停滞的。

等待就是原地踏步。

9.16

物体识别需要克服近大远小,或者成年动物和其幼崽的关系,这可能就是比例系统可能存在的理由之一。

比例的目的是和谐,不如说是为了让经过比例控制的物体显得是同一个物体(整体)(tony)

 

说不定原始人比如看着他自己的手脚活动的时候,甚至想不到“那是我的手和脚”

9.14

xx:格式塔,缺口,于是你老盯着他看

 

秩序与和谐(协和)

 

在背面和正面听人说话的专注感也不同

 

背背佳就是自律外化的一个例子。

 

20c音乐:我们总喜欢把自己放在边边角角

每个(很多)人都有他自己的奇迹。

呼喊 音乐 语言

 

everything is metaphor

 

“(…)如果这些话不能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知道我不愿加深你的孤独。“

不要认为鼓励他人本质上是为了自我感动。也许有这个成分,但不要把它当成全部。

9.13

他们那时居然还会为“什么才是最适合基督教的建筑”论战。

 

半夜:

秩序无非是减少混乱和可能性。

政治上的秩序就是减少公民的行为混乱程度,便于计算。

 

宗教和法律、道德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解决形而上问题。

信仰的优先级更高,执行效率更高。

(9.15 ——这可以当作一种思维技术,比如:)信仰正义。

 

要把有力量的东西集中在直观的部分 

 

没有念pa的声旁。

9.12

大脑没有明确分区,这一定意味着大脑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吗?会不会正相反,是因为这种不均匀分布是某种适应的结果,而这种适应只对应了一种机制。——这要从基因,大脑发育中找依据。

 

为什么看斑马群时会眼花?为什么不在进化中强化分辨个体的能力?——但看草丛呢?像xx说的,看材质呢?我们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这里也出现了冲突。

9.11

宇宙中只有事,没有物。

 

(深夜)为什么lightphone这样的手机活不下去?为什么没有一个用户数量足够大的极简主义操作系统?比如在中国,微信、健康码怎么可能去适配这种系统?除非它能做得大到比肩iOS和android。

9.9

don't predict yourself(创作方面)

9.8

网课很大程度上就是自言自语。没有老师能慷慨激昂地上网课。(xxx:我网课时只能做到20%的水平)

应该每天想象一次可以自由生活的(前疫情)状态。就像Haunting AI一样,我们不能放下。

 

自然和人工的分界——回想那个著名的,一位女教师做的实验:把儿童按眼睛颜色分成两群?形成了歧视。

 

卡尔维诺所谓的轻和快: 曾经的镜子不是现在这样清楚的。直视沉重之物,是无法忍耐的,因而根本不能有充足的机会看出什么;通过折射,模糊地看,虽然看不清楚,但毕竟能得到纲要,甚至因为模糊,反而能抓住(关注到)最重要的部分。

果断则源自于认清事实,无可犹豫。看清是在快(速行动)之前的。

9.7

建筑影响的是第一步,起到的是最初的鼓励作用。

 

以方为模数的空间。既公共,又鼓励小群体。(9.10:既有动感,也“间断稳定”。)

 

人站在大尺度空间边界处时,对其整个空间的形状感知不明显。

9.6

家的根本甚至也不是起居,休憩。家首先是属于自己的空间

 

如果这把被我搬到厅里的椅子,算是我对环境的改造,并且它塑造着我的生活的话。那么垃圾袋也是一样,桌上的电脑也是一样。他们都是我的…自我?

 

不能相信它居然存在的建筑(镜之边缘、超理想的),和“居然不知道它存在”的建筑(纪念性的)

先考虑建筑中的活动(功能)应有什么创新,之后建筑自然就形成了。因为,真正改变人的是这些活动本身。

9.5

面对面时,是否看到对方下半身,对于各方的拘谨程度有挺大影响?

 

生活(人生)最重要的事也许就是“有活力”。

 

举一个极端的反面例子,然后告诉对方:你要做的是和这完全相反的事。

 

天花板是否可以反映天气?或者说,是否在潜意识中被我们当成天空的替代物?

 

xxx:“哈耶克警告世界:个人自由正在灭失,因为乌托邦的冲动永存于人性之中,人类渴望建立“人间天国”的短视和狂妄不会消失,他们总是拥抱那些承诺“包办一切”的美丽谎言,甚至为此愿意牺牲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某种程度上,即便“高生活”的赛博朋克也是这样一种乌托邦。镜之边缘。

 

建筑可以只被观看么?它只是客体么?(联系着艺术品必须的客体性考虑,这样一来建筑是否不能只表达?)

 

干扰是不可忽略的。——想象有一个厕所建在您住处附近,每天晚上散发出十万亿倍于马的粪便臭味的臭味,并且循环攻放500000000分贝的爆炸声,并且每秒核爆99999999999亿亿亿次。我们能忽略这种干扰么?

问题在于,自然的,最低能量消耗的过程,是先注意到这些干扰,还是先不注意到这些干扰。如果是前者,那么(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干扰是可以无成本地忽略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就是说)一切忽略都有代价。

 

老师把自己明白但其他同学不明白的事情突然讲掉,其实让人感到不民主,仿佛只有他们有权利输出似的。

 

“只有宇宙整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宇宙没有外部,然而宇宙内部的东西都有外部,这些东西因此都有意义”——正因为我们足够渺小,才有足够的外部,才能获得意义。(9.6:渺小无知的重要性)

 

表情系统和各人原生面部外观随机性的冲突。——有人生来就“一脸凶相”,等等。

9.4

卷帘式的窗帘,用一只手拉比用两只手拉恶心十亿倍。

 

世界或许是有实象的,如果我们用科学的视角观察之,会趋近于唯一的结果。但如果用神话、巫术的思想观察之,反而能得到更多不同的印象。(9.6:想象力让觉知中的世界更丰富。)

9.3

为什么人会不由自主地觉得猫可爱? - 知乎 (zhihu.com)

联想机制是始终待机的,不论观看什么,联想机制一直在运行。为什么对人体的崇尚渗透于各门艺术?也许这就是原因。

 

有明确生成秩序的建筑可以被形容为有机的。

 

一般来说,对一类事物,对之细分,成两类时形成反义词,成多类时形成一个词的系列,比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味道

 

(……,)如果说回到可爱、视觉认知潜意识,这些事情上,有一个挺具体的事是,关于国内的建筑,我总觉得经常(倒不是总是)在国内的建筑里隐约看到“儿童”的气质。刚才我想到,不是说欧美人普遍显老么?容易长皱纹,五官立体什么的。此外,还不是总有人抱怨中国(也许全东亚)都有某种低龄化趋势么?仿佛所有这些里头有什么神秘的关联似的。

 

当面分析对方的心理,如果不是受到请求和允许,是一种粗鲁、非常有侵略性的行为。(暗示了控制)

上句结构:1中性动词性短语+2限制条件+3评价。优于213的顺序——前者句首的具体程度更高?

 

可是有时,对抗人潜意识中的联想,反而对处理特定问题有很大帮助。说建筑外观对人有影响,是否是

 

一对交叉线段(有四个端点),如果从一头沿一个方向前进,在交叉点转折,到达对应的端点。最后把未经过的线段去掉,剩下来的图形(折现段)仍可以拓扑到一根直线段上。——转移话题的原理。

 

一种基本错误:把相似认作相同。——仍是分辨率的低下。

——不过相似确实就是,部分相同。 

 

幻想技术:现浇玻璃。

9.2

在xx,xxx说在尺度较小的城市,人与城市的关系更密切。他几乎认得每个地方。

 

例如在我们要定义“爱”时,面对两种情况,一种是更健康的,一种是不考虑其健康与否的(比如只考虑是否有依赖关系)。如果只出于“增加一个描述了一种现实情况的词语”这个目的,我把“爱”这个词赋予前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可以。但如果我们不一定非要给每类情况赋予一个词,那么为什么不将这个词赋予那个更令人愉快的情况中去呢?

 

比如把五十个完全相同的人放在一间屋子的不同位置,紧闭十年,最后会怎样?

8.31-9.1(未眠)

评判简洁的正当性,取决于它是聚焦还是逃避。

 

曼哈顿的网格意味着效率,中国的网格意味着规矩。

 

闭上眼睛感受空间 ——临睡前、起夜时,我们其实都有这种体验。

 

许多艺术形式首先面向感官,文学则直接触及觉知。

8.30

提炼和聚焦,与掩耳盗铃式的简化并不是一回事。

 

文明的收敛、狭隘,相比于任何系统的收敛。

 

(建筑)要照应环境?可是环境本身是好的么?(xx的正交网格)

 

xx的天空没有云朵,傍晚总是掺了白的土黄色,没有晚霞。

8.29

世界本来是复杂的,但人为(给)事物多少赋予了秩序。

 

抛去娱乐的电子游戏,就是模拟器(模拟器是游戏的技术层面)。模拟器现在的状态很像最早的绘画,雕塑,等等,追求复制现实。在这里是全面的现实(而不只是某一个感官),如果模拟器做到了几乎无法分辨,那么在一切方面——不只是感官的,而是包括了物理模拟、社会模拟(当然这其实要求通用人工智能)——则都到达了终点。就复制现实这一目标来说,可以承认(因为很多游戏领域的工程师其实是在做模拟器,但由于加上了娱乐目的,模拟器变得粗俗)模拟器是完成挑战的最终极形式。

之所以提到绘画,是还想说,当到达“尽头”后,是否会有一种类似现代绘画的东西诞生?抽象的?——就像回到围棋、象棋一类的东西。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的方向。

8.27

什么时候机器学习能到了我捶电脑两下他能长记性的程度,才算智能。

8.26

(看着天上快速飘过的阴云)地球是在自转的。(仿佛感受到了我自己的速度)

8.24

混沌本来就是无秩序,要在混沌中看出秩序,就像要在黑中看出白一样。

 

二进制、十进制、无穷进制

pi的无理数性质不来自于r,不来自于360度,也不来自于“1周”,而来自于二维空间的某些性质。一维空间中的折返路程等于2r

好吧,欧拉公式讲的是不是就关系到这个。

8.23

冰棍就跟钢筋混凝土似的

 

“唯我”只是一种感觉。

必须同时体验所有主体,但各主体大脑不相连,所以即使同时体验所有主体,也不能消除唯我的感觉。之前说主体是召唤出来的,意思是我们的确唯我,但仅是对我们大脑召唤出来的那个主体而言。

 

复杂意味着“不同”

 

只要规则中蕴涵了大量模式,且系统运动不收敛,则必然呈现出复杂的样式。

为什么简单规则可以蕴含大量不同模式?以台球为例,想象一种一维台球,其复杂度会高么?不见得。但二维台球就不一样了,这是因为360度包含了无穷个角度。不同的初始角度通过加减组合出无穷个新的角度,这样系统中每个球都不一定会保持同样的运动方式。

——产生复杂的是复杂本身。所谓简单是因为人类在认知中忽略了复杂的部分,进行了提炼抽象。

 

像那个100个囚徒逃离监狱一样,给定一个机制,就自动“踏入”了某个“规律链” 涌现的关键前提:逻辑和复杂舞台。

 

元胞自动机只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但尺度变大时就可以近似看成有无数方向——就如同二进制可以与十进制互译一样。

 

一个静止的,不蕴含动力的单体无法衍生出事物。逻辑动力。宇宙是在逻辑运动中产生的。逻辑运动不需要经过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开始和结束点。

也像扫雷一样。

8.20

裸装混凝土这样的东西,就像化石,暗示过去、历史、时间。(死亡——时间是由死亡(消逝)定义的?)

 

思维的分叉:站在岔路口时还能同时记得两个东西,一旦踏上其中一条,另一条上的景象就会被遗忘。

 

简洁的东西暗示终点。

——不,也可以暗示起点——暗示端点。就像标点符号。

8.16-19

砖是一眼可以看出建造逻辑的材料。混凝土不是。

 

马桶、电灯这些都算……古典技术? 到了智能手机、赛博朋克,就是技术的巴洛克时期??

 

不同性别的性高潮体验是不同的——也许是唯一不能互相理解的体验。

8.15

[Smithsonian/语言学] 幸福的语法 The Grammar Of Happiness [英字/2012]_哔哩哔哩_bilibili

【目录】 Toaq —— 一种声调逻辑语言 - 知乎 (zhihu.com)

有什么好玩的语言? - 知乎 (zhihu.com)

8.14

仅在认知活动中才有“整体”

 

在杭州,他俩同意自己也希望上下楼梯两脚步数相等。

 

吃馄饨时,和xx说: 祁县这里,人人有山地车、有人付纸币、几乎没人用戴口罩——这三方面上比有的城市要先进多了。

8.13

意识流小说提升了我的觉知分辨率。

 

自我意识和上瘾导致的重复利用的是同一种资源?(当你意识到自己上瘾了时,就忽然有不上瘾的感觉了)自我意识和上瘾互斥?——有意识和无意识互斥。

意识调控无意识(把无意识对应的重复循环放置在不同位置)

 

“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大脑处于宕机状态:因为一个人正在悬置整个操作系统(而没有做镜像)。整个操作系统必须回到原状,或找到另一个可以建立稳定循环的(放置“思维齿轮”的)位置。

大脑确实是一个动力系统。

 

现实是概念 reality is concept

8.8-12

机器人是不是人 ——人是不是机器人?

 

现代文明是一个大大的Failure。

 

只要捕捉现实/回忆,就要破坏当下?(8.20:测量手段干扰了被测量物)

 

人类的技术会不断提升,但人的品格并不一定,所以总归有某些时代,一群混账拿着最高新的技术做东西,结果就是智能手机,健康码,智能广告,线上教学,等等。(以及这傻逼一般的跳屏的ios备忘录。

8.7

异托邦。外地的大学、疫情世界、都是异托邦。

 

口语的语义信息是对应(编码)于声音的哪些方面的?辅音本身是噪音么?

 

当一件复杂的事情被用简单的话(完全彻底地)说清楚了,那么只说明这件事本来就很简单。

 

西扎的微折线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好方法。(像一个问号)

 

卧铺车才是最正常的长途交通方式(总之越慢越好)——跨洋旅行,如果坐船,在海上多待几天也没什么不好。transition period

 

科技水平分布不均衡,所以到有些地方去,不止穿梭空间,也穿梭时间。

8.6

也许有人巴不得被生活击垮,这样他就可以永远安逸了。

 

XX真正的本性是懒,懒于思考。仿佛整个XXXX就都是在掩饰这件事情。

 

日本文化传承下来的就仿佛是一种精神病。(对死亡、空虚的迷恋)——龙美术馆的展览,中西夏之,“背面”。还比如坂本龙一,什么的。

 

如果人真的意图认识这个世界,他就必须去研究物理和数学。没有道理不去研究这些。物理数学能够保证对世界的认识是准确的(不过“固有误差”和混沌系统的综合作用需要考虑),但很慢,不过像伍尔夫这样的意识流写作却有惊人的准确性。

这么看来综合观察事物的意义其实就在于避免蝴蝶效应——如果我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观察事物,最后做出的对综合结果的结论就容易有很大的误差,在宏观角度上看问题,尽管仍有误差,但似乎不会比前一种方法大。但这其实取决于计算力、记忆力、对事实的掌握程度。

 

眼神其实不在于眼球的形状,而在于眼皮和眼周一些肌肉的样子——人的内心世界是反映在这些内容上的(8.7:在想象“人的本质”时不应想象(单独被分离的)骨骼、肌肉、大脑、脊柱,等等),而不是通过单一个眼球来反映,所以在想象人的内在时脑中想象空洞的眼神是错误的。

能说出人的内心本质上是空洞的这样的话,那个人必然只是事先强迫自己忘记了人的其他部分。

 

操,比如钢琴88个键,即使假如取a小调也有52个键(所有白键的和),这就可以对应于52个音节,可以组成多少词汇呢?也许经过恰当的编码,可以弹出一本纯粹理性批判。

8.4

图书馆里如果每个人动作频率都不高——不疯狂打字、做想法——其实竞争感也不会太强。

 

当觉得一项任务一个星期也不能完成的时候,想想:那一个小时行不行?

8.3

要是书店提供这样的服务就好了:买一本书,可以坐一到三天,而且环境必须要好(不要有外放音乐这样的东西)。

 

什么是对抗挫败感的能力?当五家店都是屎的时候愿意去找第六家。

 

假如社会上所有人每天都(自愿)吃屎,那么我吃一口米饭也会被视为没有良心的。

 

假如没有西方国家(比如他们突然全消失了),中国人会自己发展些什么?

8.2

弓形(弧)并不暗示完整的圆,而是暗示未弯曲的线段。(木料)

 

赛博监狱(一个恶搞计划)新囚犯:随申码设计师——音频打断音乐。

其实工程设计师在现实中就会被抓进牢里,如果造成了财产损失的话。

 

有多少人会觉得因为疫情,自己的时间像被抽走了一样?疫情结束后想必也有人感到空虚。人们过早地适应,没有去想自己失去了什么。

 

在地铁看到一个手脚并用(字面意思)上楼梯的人,我想:也许他是个正常人(只是在做某种实验)。

8.1

也许有时“做最坏的打算”其实只是在认清现实。

 

如果我不常常回到一个地方,那么它对我有什么(长久的)意义?——正因此才应该常常回母校,等等。

 

有的东西不只是失去了它才觉得它重要,而是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存在。

 

读书是一种探险,也许正因此才不能在家读书。

 

后鼻音确实适合和大空间有关的词。

 

想象自己是一个封建帝国的皇帝,看着芸芸众生的思想都被自己同化。(这其中有一种新奇的“乐趣”)

 

家是相对于外面的世界而存在的。没有世界,就没有家。(8.7:如此,可以想一下居家隔离这件事)

7.31

乡村振兴能改变村民的观念么?改善他们的教育么?

 

什么是必需品?如果得到后也不能带来满足,那么怎么能说已经有了(全部)必需品?

 

原始人在荒野上时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是世界的霸主。

7.29

中国人到底是勤劳还是懒?!(完全不是在说现代)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地是方的。古代的城市规划多少程度上回应着这一观念?

7.28

图书馆的隔音讨论区,可以采取和其他区域一样的格局——这样唯一的差别只是静音与否。

 

木楼梯加强脚步声(让人的行动更易被他人感知)

7.25

叠词是用来加深儿童记忆的。这就是为什么它听起来幼稚。

 

音高是频率,是单位时间内重复次数。音色是单次重复的波形。

协和与否取决于什么?合成后重复的频率?

 

如果音乐被认作一种语言,那么文字由人声朗读时,其信息上的复杂性就能提高很多(音色、节奏等等),与音乐的差距减小了很多。

7.23

什么是仪式?无仪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去书店相比网购的仪式性,和“宣誓大会”的仪式性还不一样。

也许前者不是仪式性,只是一种必要。只是人们不知道其必要,所以最多只能当作一种仪式。

 

创作焦虑和创造欲之间是否存在转化关系?或者更一般地,焦虑和欲望?

 

白色是否在视皮层的某个初级部位有特殊表征?——白色在我们的感知中到底是“三种颜色的平均”还是,简单地,白色?如果有额外编码,那么是后者,反之是前者

7.22

也许是昨天或前几天,我想象了我纯粹用信件交流会怎样——会有时间差。人之间的距离会拉长。会有等待。但另一方面,这带来更多私密性——我们不得不更多地独处。

现在所谓我们看到的数光年外的星星是数年前发生的事,其实,在电报这样的东西发明以前,世界本就是类似这样的。你不能同时知道世界上发生着什么。人们现在却觉得这样很奇怪很新奇!

——即时通讯这样的东西其实才是时空错乱。时空本不应被挤到一起。如果未来有一支舰队逃去几光年以外,这种时差就能恢复。

 

现在的电子游戏中,一个按键,就能弥合许多误差(我在现实中套保鲜膜的动作那么麻烦,虚拟世界里按一个键就好了),这样仿佛其中还有一个中介似的,我和世界产生了隔阂。

 

——“古人和现代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完全投入到一种宇宙经验中去,而这种投入对后者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早在近代肇始之初,天文学的繁荣就预示了这种投入精神的日渐衰退。开普勒、哥白尼和第谷·布拉赫一定不仅仅是收到了科学冲动的驱使。但是罔顾其他,单一地强调与宇宙之间的视看关系,这里面就已经蕴含了未来的不祥之兆,天文学后来迅速导致的后果就是对这种视看关系的强调。而古典时期的宇宙经验却截然不同,人们是在迷狂中与宇宙往来。迷狂是这样一种经验,它确保我们能同时得到最近和最远的东西,而不是得到一方的同时就失去另一方。然而这意味着人只有在集体里,才能迷醉在与宇宙的沟通中。现代人走上了一条危险的歧途,认为这种经验无足轻重,可以避免,只把它留给了单独的个体,任由个人在繁星闪闪的璀璨夜空下做些醉心的幻想。可事实远非如此,这种经验总会时不时地重新冒头,无论哪个民族,哪个世代,几乎都无法回避。(……)技术也不是对自然,而是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驾驭。”——《单行道》,“到天文馆去”。

 

(7.6:)美术馆:必须保证参观者能补充水分。高能量的一餐是必要的。座椅也应该很重要。

 

相比在网上买书,在图书馆或者书店,选中一本书前简单翻阅是很重要的,这提供容错机会。在翻阅时并不会有心理负担,不会有目标,不会有压力。而如果是买书,万一买来发现不好看呢?——没有试探!没有前戏

 

圆桌、方桌、长桌。一个人的桌子、共用的桌子。

似乎圆桌和方桌比长桌更随意舒适?更适应?更私人化?——它们方向性较弱,留出的可能性更多。

7.21

垃圾房反而更需要干净(平整)的表面。(便于清洁)

 

所谓的地租高无非是说在这儿的人更焦虑,因此更容易被利用和操控。(7.22:不对,只是人流量大,盈利多,人人都抢着要。)

 

如果(尤其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做一个夜行动物——太多的熬夜导致太多的黑夜,太少的光线,太阴郁的心情。这是有影响的,就像“只能行走在大地上的动物是悲伤的”一样。

 

上周的事不过是不到十天以前。生活不应被以一周为期分割。

7.18

Nothing is impossible.

It's impossible that there's nothing (in the universe)

(7.19:)类似量子力学的一种观念,世界并不存在,世界只是可能的。但可能就是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有权重的存在)。 或者:我们作为可能性而存在。(2018的想法——但当时的说法是:宇宙的意义在于可能性,那牵扯到了“意义”这个概念,所以后来我难以理解那个表述。)

7.17

在元胞自动机里是没有小数的。

 

词组:漫天拉屎 漫天扯淡

7.13

建筑对于跑酷运动员就像山对于徒步爱好者、骑行爱好者。

只有在城市中才有跑酷,在大自然中很难说会有跑酷。攀岩是另一回事。

 

只有真空是没有形式的。

 

视觉设计中的速度感是依托于人对“惯性”的估计的——所以轻薄总联系着快。

 

搜索引擎应该以标签优先的方式搜索,标题党的产生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东西都应该有标题。

 

书房和卧室不能相容,就像卫生间和厨房不能相容。

7.12

为什么白色被认为是“无色”?——注意:白色的ncc是三种视锥细胞以相似的程度发放,黑色的ncc是无发放。白色在本质上是颜色的平均,是平等。

7.11

在装小米的电扇。董功的房子像是小米(或大部分国产品牌)设计出来的。——对简约有一种奇怪的过度追求(7.19导致长得很可爱)。

7.10

2021春我疑惑的为什么我能注意到天色的异样,现在看来是基于显著性的注意。——事物自身是有特征的。并非只是因为我注意到了才会觉得它重要,而是因为它重要,我才注意到了。

 

矩形的比例其实对感官的刺激区别不大?区别其实只在于理性层面。(7.19:理性的“美”不是在感官层面的)

 

睡眠时人的感官是一定程度上保持唤醒的,因为人可以被吵醒,这是ncc不在初级皮层的一个证据。

7.9

人到底在白天更清醒还是在晚上更清醒?

7.8

(在验车点摘下口罩,久违的典型办事厅室内气味)疫情对生活造成的影响就是让真正的生活(暂时地)彻底消失了。

 

徐冰: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量就会出现。

被我们成为封建思想的东西就是一种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能够做到是因其超强的封闭自洽)。

 

注意那天看到的玉米形态演变,模糊(引发困扰)的事物随后并非不能成为确定的事物。

 

意识的原则:大脑可以辨认出不同的事物必然有不同的形式(颜色、气味、距离、亮度……)

7.4

时间总是让漫长的等待显得无意义。

 

对于两年多的疫情,等待前人们的精神状况已经被遗忘了。这让疫情刚开始时的“斗争感”逐渐消失了。

 

某种程度上,“亚当夏娃”后的所有人类都是人工智能,现在所谓的人工智能应该被称作“二进制智能”

设想:人类从未设想过人工智能,突然有一天一些比如机械狗从外太空降落地球,人类也许会不假思索的称其为外星生命。生命。机器可以被叫做电子生命。

7.3

树为什么有年轮?

以前欧洲人夏天穿什么?他们可没有T恤。

 

也许对于大脑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了解神经元的一般形式。 对于一个混沌系统,若要不失真地完整描述,恐怕只能用同样混沌的方式——一一列举。 不过另一方面,我们确实能归纳出一些东西,但也许这种归纳是有尽头的。

问题:一个复杂系统是否总可以被归纳为一些固定基本模式?

 

人们具有不同认知框架时的一种情况:我和一个人说了一些话,他大受启发,表示非常感谢,然而一周后我问他那之后自己有何改变,他带着感激说出的却是一些我厌恶的事情。比如:对“要对生活找回主动权”的一个错误理解导致另一人买了许多奢侈品。

7.1

误将陌生当作真实。

6.29

根据昨天看到的异化科普,关于农民工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建造的东西在完成之时就立刻变得与他们无关,比如摩天楼,比如天津大学的人行道。他们不能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

 

最近觉得很多照片并不想拍得多清楚,如果有个像素低些的摄像头就好了,这样节省内存,还有屏幕截图也是,只要把文本摘抄下来就好了,不要搞得一张图片好几百KB的。以后应该把jpg和txt给统一了,这样就都能在相册里看。

 

几周前:苹果、腾讯、网易云等等垃圾软件的高层应该被拘留一段时间,一周到一个月之间,好好反思自己做的都是什么狗屎玩意儿。今天惊喜地在单行道读到了一模一样的想法(p37,为过分挑剔的贵妇服务的理发师)。

 

戴眼镜后视域本身就受限,人们眼睛自然会变小。

 

“思路决定出路”(到底是谁说的?)

“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6.28

粗野主义之美、大赋格的好听,就像臭豆腐。

 

L.W.说的“好的建筑师抵抗一切诱惑”,其实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的,就是要抵抗诱惑。

 

游戏的现实主义应该是不可预见性。

 

我不喜欢和人在网上讨论事情,也不想在现实中有人以网络谈话的方式和我讨论事情。对同样的人,在网上我更讨厌或排斥他们的说话方式。

 

我似乎总是对“高级感”很反感。在我尝试换头像时,飞机舷窗这张似乎不错,但就是有点追求高级感,也许高级感在于突出主体——这个解释很简单,因为越是被突出的事物越显得高级。 

6.27

很少有电子游戏能让我安静下来。(意思是都做得不好)

 

那天的神经科学和音乐讲座:悲伤时听音乐有助于情绪稳定。

 

中国人很少说“我爱你”,也许我们只是真的没有这种感觉(人们都不太可爱,也不太以“爱”的态度对待其他人)。

 

一定要模糊涉及性别的用语么?第三人称谓词的确需要矫正,但我们是否区分椅子和凳子?

——想了下关于矫正的事,工程量其实比想象中大很多,如果以“他”为通指,(而男性例如写作工字旁加上“也”,或者弓字旁,什么的),那么“娼妓”难道变成“倡伎?”——噢,这倒不一定,也可以另加上特指男性的,工字旁的倡伎。不过工字旁的“男他”好像还挺顺眼的,但例如力字旁就不顺眼。 唉,女的写“奸诈”的时候不会感到难受么?

 

https://www.zhihu.com/zvideo/1505931450708418560

这里似乎提到一点,即让人分心的原因也包括个人后天形成的坏习惯

坏习惯。我现在也很少听到这样的说法。——一方面,很多所谓个性、个人风格,其实是坏习惯,另一方面,只是人们仅仅不习惯于反思,因而即使有的事他们稍微思考也能明白是坏习惯,可问题在于他们不反思。

6.26

续“当其无有……之用”:例如在吃饭中,大致可以说有用的是食物和吃饭的动作,如果我周围的空间容纳的不是这些而是一堵墙——我卡在一堵墙里,那么显然这堵墙是不能让我饱腹的。墙要让位给食物和我的进食动作。——应该说:当其无,有“有”,“有”有……之用。

 

“有感觉”——恰到好处?

 

 TJUUS(大学的minecraft服务器)是一座梦想之城,而且是人们一同(按照各自的心愿)建造的。

6.25

可不可能做到空气流通的可调温度空间?室外空调?夏日室外可以做到多凉快?

 

如果一个人认为疫情中的生活是足够的,那么被禁止的那些活动是多余的么?不然呢?空气的香味是多余的么?(面对面)社交是多余的么?过去的一切在疫情中无法体会到的快乐都是多余的么?如果这样的话,不抑郁才怪,解封后不陌生不感到难以找回快乐才怪——因为这恰是在将那些带来快乐的事物贬为无意义的。

(无条件地)专注(沉醉)当下(逃避主义)也有这样的问题。盲目地知足的问题就在这里。

6.23

没有绝对的好坏这种说法,但有的事只能用好而不能用坏形容。很多事情,例如责任,的定义都是这样的。只是有一些事情,做了以后会发生另一些事情,我们察觉到这类事情有共性,这个共性被表达为“好”。(在这背后和精神状态的变稳定(一类的事情)在神经层面有联结。)

 

在MC里造完房子后确实没有什么(物质方面的)事还需要做了,某种程度上这是我加入挖坑(超大基建工程)行动的动力之一(其它还包括对环境的回馈)。人确实需要无尽的东西。

 

讲道理不是为了让别人难堪。

 

“有感觉”是什么?是仪式感,独特性? 

6.19

直觉要不要经过大脑?要。直觉不是肤浅的,否则那只是(短视的)欲望(毕竟还有更根本的不应限制的欲望。)。

 

认为人可以封闭在家中凭意志力过得快乐的想法,和义和团挺像。(不科学的地方在于人需要室外)

 

解构主义最终告诉我们,人是有底线的。

6.15

一个人突然的动作可以使另一个人也改变自己维持了很久的动作。2021初读到好像基底神经节和认知状态切换有关。所以看来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真的是两回事。前者(一人)的动作激发后者(另一人)变化,其实激发的是后者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使其活跃并起效。

 

这两天我越来越多像xxx一样说些神神秘秘的话了。这是一种思维技术。借助非理性。

 

大赋格可能是一首讽刺作品么?故意挖苦?我当然觉得不是,但如果这么理解,就能重新体会到觉得这首曲子很难听的感觉。

 

换个说法:无调性音乐的关键在于认为协和与否纯粹是文化经验影响的结果。问题在于:真-的-吗?

 

无是没有用的,无为有用提供背景。——整理“当其无,有……之用”的混淆

我也可以说,世界上本没有屋子,有了屋子,“当其有,有……之用”,那到底是“有”有用还是“无”有用?粗略的描述系统必然包含矛盾?

6.14

不在于建筑应该做什么,而在于(做到极致时)能做什么。(表达我们存在于世界上的方式)

 

音色有软、硬、紧、松之别。

 

城市中必须有空地。空地的关键在于留白,它含有不确定性,它留有余地——它就是余地本身。它“为想象留出空间”,为超越提供基础和背景。Nothingness。它在于不设限制,不固执地认为凡已建成的就是正确的——它是建成物的对面,它批判已建成的事物。

……不设限,那就是自由。自由正在于能够想象,能够选择。在金科路我还想到,不止有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无法确定人造物的正确性,能否依然安然?如果用上“时间多样性”(见5.23),似乎是可能的。而这也是自由的另一价值所在。自由也对抗固执己见,自由也对抗“自(我设)限”——不仅应从外界那儿找回自由,也要从自己那儿得到自由。

 

科技应该带来超越,而不是带来限制。立交桥确实是振奋人心的造物。它暗示远方和可能性。

6.13

城市遮挡了日升和日落

 

如果能制造一个“被中断”的空间,能否激发人们接续前人的思考?(正在挖的隧道、 断桥)

 

就在刚才我分享刚在听的曲子时,犹豫了是发在qq还是发在微信里,我最终选择了微信,很重要的原因是没人会给我点赞。这太棒了,我既能分享我的收获,又不用时刻想着自己会被评价。我感到很自在。微信应该取消点赞功能。或者至少应该变成匿名点赞。起码也应该可以设置。

 

今天某一刻我试图想象“我就是想读这本书而已”,然后获得了一种莫名的充实、自在的感觉。我立刻想起2019夏秋。似乎那种快乐就在于心无旁骛,专注,主动。

 

长途旅行经历的气候环境变化是很违背常识的——怎么能在盛夏之后接上初夏呢?

 

风塑造车的外观。房子呢?

6.12

之前我说那个“一维的圆上的两个点互相连续”看来是大错特错了。这两个点只是在“逻辑”上连续,而不是在空间上连续(它们互相只是“下一个”而不是“旁边的一个”)。它们真正的属性是一条直径的两端。

不过物质和意识经验的互相连续并不被证伪,只不过那个结构不能用一维上的圆做比喻。(其实相比之下还真挺像太极图的——说出这话后有一刻警觉,不过毕竟太极和二元论这么看还真不是一回事)

 

Win10的任务栏被拖到顶部后,桌面图标和任务栏外屏幕范围上下边界的间隔处理得很让人难受。他们怎么搞砸了这么基本的一个事情?

 

摘下眼镜有一种从虚拟回到现实的感觉

 

反而在电子游戏中那种Nothing Matters的感觉(比现实中)更强,因为一切都是程序化的,玩家活动的细节会被抹平,比如那个经典的“荒野大镖客结局前我杀了无数人然而最后我在过场动画里仍然像一个英雄”。如果作者想要做一个悲剧,那也是不对的,问题全都在于细节,玩家甚至不能改变一个悲剧结局的过场动画中的任何细节。人类无法造出一个绝对生动的世界(出于世界的复杂性和混沌性),除非AI足够发达,但那样就必然无非是一种奴役(发达到可以模拟人类的AI必须具有自我意识)——所以电子游戏永远不可以(这是一个要求,是游戏的伦理)叙事,游戏限于其结构,必须只呈现机械的东西。现实是不可模拟的。 

6.11

早有的:人们特别喜欢(对自身处境)呻吟。

 

[ 他心问题 ] 如何证明其他人不是NPC?

既然之前说了精神和物质具拓扑关系,且否定了外在的“精神体验的主体”的存在,那么每个人必然都有主观精神体验,只是因为物理世界中脑不互联,我们只能知道自己有精神体验。

 

“色谱颠倒”这种事的问题在于结构的不优雅和非必要。(果然弹幕里有人说到奥卡姆剃刀可以一把解决)那样的话无法构成一种函数映射。

照他这么说,那搞不好甚至还有人不是看到红色和绿色,而是听到红色和绿色,摸到红色和绿色呢(那非常荒谬,我不是在说联觉)。你又怎么确定他的听觉体验的形式和我的听觉体验的形式一样呢??

 

人可以构造出无解问题:“你是一边往上走一边往下走呢,还是一边往下走一边往上走?”

 

不可以得出“都是一场空”或者“一切没有意义”的结论。就算得出了——有意思,很有意思:只有宇宙整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宇宙没有外部,然而宇宙内部的东西都有外部,这些东西因此都有意义——宇宙整体没有意义,但宇宙中的一切都有意义。

——刚才在我说“宇宙是一个完整的东西时”,我一开始用手比划一个球,但想到宇宙不是这个形状的,所以换成了一种……张牙舞爪的动作,而且手的运动方向是向里收(弯曲手指,抓,手臂内扣)的,而不是向外展的——完整的东西只指向其内部。

——而既然宇宙没有外部,一个人也就没有理由试图站在宇宙的外部,因此没有理由提出“宇宙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暗示外部。

 

所以,可以谈及其意义的一切事物都有意义。

(你只能说“一切没有意义”(一切指总体),而不能说“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指总体的所有各部分))

虚无主义(抑郁症)只有情感基础,没有逻辑基础。

6.10

建筑最好显得愚笨一些,不要追求形式上透露出的自信(比如极简几何)。

 

当一件事的讨论涉及到人心智运作方式的细节,就应该说:那涉及到人心智究竟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如果我们要继续讨论,不能在这个问题上马虎)。

 

粗野的极简主义,而不是精致的极简主义。

(好的(田野中的)建筑应该)像一个劳动者,而不是来旅游的城市人。像一个壮年人,而不是幼儿。

支撑结构是建筑的筋骨。是体现力量的(最)直观方式。

 

即使我们可以说很多人很“物质”,但这些人对实际的物质世界是知道的最少的。——让一个人说出一个房间里各个物品是如何制造的,恐怕他只将哑口无言。

 

在不能说孰优孰劣的情况下,也不能直接认为它们价值相当。(这是很多人不注意的)

 

(晚上)(…)看到有人说,想想确实,这样的情况即使只有少例(实际上根本不是少例,就今天一天发生了多少斗殴呢?),也应该是不理想的。防范暴力应该是文明极重要的目标之一。我们还是很野蛮的。不只是这件事、也不只是关于打架、霸凌这类事(施暴者认为不会有后果)、甚至不只是关于什么抢司机方向盘导致大巴坠江这样的事。哪怕人们对这件事的反应中,那些不必要的修饰、无端的揣测、过分的应激情绪,统统都是野蛮的。尤其还有前两天我亲眼见证的暴力行为、昨天今天上网又看到有人提到我们逻辑教育的严重缺失。我们是很野蛮的。人们起码要认出这个当前的事实。

这个感受也是产生了很久了:人们真是越来越…真的是完全以为只能意气用事,而且成为了几乎一种刻板的反应(甚至也可以说和追求生活的戏剧化有关)。

 

“因为这是主观的,所以怎样都好”

——那如果我说“因为这是客观的,所以不是怎样都好”呢?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凭什么判断?——再次归于神经科学的普遍基本事实。

 

如果人们不能做到普遍地各自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那么很直接地可以知道社会必定将一团糟。

6.9

抑郁就像踢翻了一只垃圾桶,之后你得一件一件捡回去。

 

即使“永远只有极少部分人反思苦闷”(十三邀姜逸磊),但现在的传播和以前很不同了,现在的反思产生之后不再能被更多人听到了。(某种程度上这应该是一种分工,本来就是要所有人都听到的)

 

如果某事的内容很有价值,便不必额外修饰形式,否则带来干扰。——如将图书馆指南的每一条都概括成两个四字短语。

6.8

前两天:诗意在于极致的精确,而不是不精确。

6.7

文明的历史可以很长,但那啥还十年呢,时间长度不直接证明正当性。

 

老年表情包用的那种炫彩字其实就是不文明的东西,好比轻易就动手抢夺物品(而不是通过沟通)。

吵闹。

 

粗野高技派??

6.6

现代音乐和通篇粗口的文章差不多(看xxx动态有感)。然后还非要说:粗口有什么问题么?(随后强词夺理地进行论证)

6.4

(……)如果这样看,那些看到有人坐在房檐上想要跳楼并且还欢呼嘲讽说“你怎么还不跳啊?”的那种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在潜意识或者什么里面,他们明明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怎么还在忍受?——他们真的只是在嘲讽别人而不是嘲讽自己么?某种程度上他们不会兴奋于让其他人替代自己进行自我毁灭么?

6.3

无秩序的宇宙是否就……没意义?(6.7:这里秩序指的是因果律,或逻辑;意义在某个广义上指的就是某事物指向的目标(一件事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那么宇宙的意义和宇宙的秩序很有关。秩序为宇宙带来了意义?

 

能调和的都不叫矛盾

 

鸟叫、远处的交通杂音、街坊邻居的声音——这些远处的声音对于保持同世界的连接感非常重要。流通的空气也很重要。

 

唯物主义强调的那个物质第一性其实关联到“硬”的感觉

Marx为啥不被翻译成马克斯……太狡猾了

 

“很多人都向往灯红酒绿的都市,因为那里有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豆瓣一老哥简介),那么如果城市本身最初只是为财富而存在的,那其它成分是否真的就是附属而不必要的?好比我们可以问,城市最初是为了现代艺术么?恐怕不是吧。

不过现在我在卧室里也挺幸福的,同时我也在城市里,起码现在眼前没什么广告,并不怎么感受到人们的浮躁。所以不一定要反城市。 

6.1(晚上和半夜)

纯色的衣服其实更能显示性格

除此之外无非是隐藏性格

 

是影造就了光(光是在影中显示的)

 

稍等,如何“正确地”想象一维……声音不就是一维的么?——也就是说,不能在视觉中,而应该在听觉中想象一维。

 

“如果我们把永恒视为无时间感而不是时间的永续,那么永生属于活在当下的人。”——但,结合那天看到的对现代音乐的批评。无时间导致无联系,时间被分裂成一个个不互相指涉的片段,互不相连。现代世界分裂,无法产生叙述,因此将失去意义(含义)。

 

语言的界限就是逻辑的界限?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

 

“脑子能知道有这么一种东西,它能体验到,而且不能用语言描述,只是把它叫做“意识体验”,唯一的不同在于,它体验到的东西和那个它体验不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一回事?”,这里的“这么一种东西”,这个“不知道指向哪里的神经元表征”,这个“封闭的房间里居然有一个不知道连到哪里去的摄像头”其实就是语言的构造。

“红色的感觉”不知道指向哪里,因为语言事先构造出了一个编码节点,然而没有为它指定前一级的神经元?相比之下“红色”就指向明确。

 

科赫他们支持的“意识就是ncc”这样的话其实说的就是“表象即本质”,即是说“二元论”中的二元其实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位面。

 

之前我震惊于的“意识的阴谋论”,一切错误都在于认为意识(NCC)和意识体验之间的绝对二分,然而当我说出二者间有拓扑关系,当我说出“一维的圆是两个点”,我就说出了,物质和精神是连续的。至于是一维的连续还是更高维的连续,都不重要,相比维数,连续本身才是重要的,因为不止高维可以投影到低维,相反低维也可以投影到高维——其实只有低维投影到高维是不失真的(否则必须“切片”)。

——换句话说,所谓阴谋的那件事,貌似很恐怖,但唯一使得其恐怖的点只在于认为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当时其实就说,有一层滤镜,但是为什么要把滤镜和镜前的事物分开呢?今天我发现那可以是连续的。另外,即使真的是分开的,也必须假设一个另外的主体存在才能使人感到恐怖,之前虽然我认为那个主体本身是空的,但“主体”在逻辑中仍然存在。

 

与以往我常听到的不同,二元论的化解不应终于物质和精神的其中一端,而在于“圆心”——它们的中点。

有意思,之前说的“宇宙在数学的意义上存在”,不如说是在几何的意义上存在。几何是最抽象的,规定性最少的。

5.31

清晰?不能具有两面性么?

竹节虫?枯叶蝶?

 

反重力、反秩序的建筑是否有某种虚无主义?

 

想象一块人类有史以来造过最大的实心块,比如10m边长的正方形

星球大战里的死星

 

现代人觉得生活没意义,因为(那种特定的生活(现代生活))确实没意义。种田放羊盖房子倒是挺有意义。

 

如果一个人超越了时代却没有被认识到,某种程度上他做的还不够,甚至可以说他失败了。——当我们突然发现“哇他几十年前就发现了”,有什么用呢?

 

之前听说杂乱的工作环境适合灵感涌现,但是康说的那种“从头想象”,其实更应该在一个干净的环境中?山洞?

 

英文和汉字的口语的书面语是有不同的,起码编码不同。

 

在我这,“大势所趋”不是一个预言,而是一个愿景(自证式预言)。

 

less is more

too less is bore

too much is never enough

5.30

我们无法正确想象一维。三维也不对。

一维上的“圆”并不是两个分离的点,而是两个连续(毗邻)的点。只是因为我们画在纸上一维变成了一根线,才以为是两个分离的点。

只是因为我们的视网膜是平面。

 

任何维度都不应该在视野中有空漏和溢出?

 

顺便一说,我们看不见“物自体”不是因为我们的局限,而是“物自体”根本就不是用来看的(因为之前说道“恰是表象的对立面”)(虽然我几百年没想过物自体这种事了,2019以后?)

 

现代音乐源于一个朴素的心理学猜想(过于强调可塑性),它确实是……很朴素的,某种程度上很落后(不符合事实)。

 

“意识体验主体的俄罗斯套娃式递归转移”也许可以从(表征“我”的)神经元群发放的转移中解释——一开始我们觉得没问题,递归的困惑是过了一会儿后才产生的。这里有时间差。有他妈的时间差。

 

我说的“无法排出排除的例外情况”简直是对意识的阴谋论式猜想。

 

我的世界的界限就是我的语言的界限——可是我的语言的界限在哪?它真的有界限么?

 

不能有意识地体验、感受无意识。就像无意识下打球发挥最好。

将神经科学语言转化为自然语言,就是把有意识变成无意识。我们通过研究脑科学来修整自然语言。维特根斯坦简直是在神经元级别思考的哲学家。

神经哲学。

 

再想想表象即本质……唯心主义……

 

(6.1: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意识所在的脑区”是意识的内容还是意识的形式?

(6.1:我居然说出了一句自己听不懂的话——也许“意识的形式”意思是意识本身,也许这句话应该连同前面“表象即本质”来理解(如果是精神第一性,那么“神经过程本身“某种程度上就不存在了,NCC就根本不存在了,只剩下精神现象、意识体验本身))

 

我们经常听到,对于某些哲学问题,“我小时候也想过”

 

当我们意识到别人的糟糕(机械性的)习惯,可以表演这种习惯并且重复(带有某种讽刺意味),这个行为的结果与音乐很类似。(重复的模式)

 

科学可以指向神秘主义,但是神秘主义不能指向科学?——好吧,其实也不一定。

 

丰沛、充实、轻快、热烈(本来是在描述人生追求,但其实也描述了夏天(的气味))那么春天呢?期待、欲望、安宁?

 

观看人们工作的最有趣位置不是在某一张桌前,而是在一个高台上(俯瞰)——也不全是,有时切几个桌前镜头也还好——也不对,好像确实不如俯瞰视角好。

——所以意识该在哪儿呢?

 

在以前人们没有什么密码本,人突然死后,他的手稿都是可以直接看的

 

思考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一直以来是如何思考的。

5.29

所谓时间就是变化——空间也他妈的是变化。

可不可以在三维空间中挑出一个平面,然后剩下一维和时间互换,成为新的“时间”?

 

人不能想象宇宙本身,因为它没有样貌,因为它恰是表象的对立面

 

长时间阅读是否应该经常插入声音刺激? 否则会像知觉剥夺一样,让人烦躁?

 

归属感在于当前刺激在联想机制中指向什么目标。如果我能在进入新环境后将一年中各个时间点都过出一个新的美好时刻,这些时刻就能一定程度上覆盖掉旧环境对应的内容,从而避免因空气特征(湿度感受、嗅觉,等等)回想过去。

 

那样(拒绝一些科技的使用)我们也许会少一些便利,但乐趣就是在这儿产生的。

 

现在很多人的思路都是围绕这样的事情的:我想追求这个东西,因为它好像很酷,而且大家在追求这个的过程中都挺兴奋的。

 

现代人都他妈是近视的,视力发育有毛病,既看不到细节也看不见大尺度的东西。纯傻逼。 幸福的等级就是比愉快和快乐要高。

 

不要盲目悲观。

 

描述清楚的意义在于,当你都不能稳定地握住一个物体的时候,怎么还能轻松地改变其方向?

利用错误的框架描述一件事情的人,就好像习惯于用脚踹来打开一扇门(门锁也因此烂掉),然而当你在他们面前转动门把手或者插入钥匙旋动——这个就叫做优雅。

 

试想没有西方文化影响,中华文化又持续了几万年,然后突然有一天一颗陨石砸下来了,砸死了……比方说80%的人,说说这能给一个文明多少影响?(6.1:猜想一下中国古代人会怎么解释这种事情?)

 

极简主义带给人的顿悟就是原来我此前一直生活在垃圾堆里,生活在巨大的噪音中。

各种软件都在引进直播功能这种现象,就像你大爷的街上每家店都拿出半个门面来做公共厕所。

 

只要我们足够了解了语言和神经活动,就能解决意识问题。

 

就像“变化”自然指向时空的产生,意识各要素的不同自然指向“主观体验特性”。——如果我要设计色彩的感受,那么如果不是这样还能是什么样呢?

 

大脑如何说出:“我看到了红色”?

大脑如何表征“我”、“看到”、“红色”?

是否只要弄清楚这三件事就足够算巨大的进展了?——毕竟其他事情都可以类推了。

 

语言的发明之重大意义不在于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创造,而在于语法。

 

神经元如何知道自己接受的是表征外部信息特征的神经元,还是神经元的状态?

当我们描述自身时,能描述什么内容?经历、性格、情绪、正在做的事。

假如没有自我意识,大脑莫非分不清内外?它感到热,它说:很热。它感到烦躁混乱,它说:烦躁混乱。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就连看到颜色,它也不知道那是外界还是内部的。大脑区别外界和自身,也许是基于:信号源细胞的职责。发放方式?递质成分?额外编码(这个成本太高了)?自我意识的作用是为宏观调控做准备。意识体验存在于负责自我意识的神经元集群。

 

知乎上那个答案提到自指。似乎确实如此。

 

任何一个“层级切片”(任何一次前向投射)中,父级神经元都可以称其上一级神经元(集群)为“我”? ——所以我总觉得凡是计算终点都能是NCC。——也就是泛灵论的一个可能的论据。

之前还说:既然都有万有引力,怎么不能有万有意识?石头可以有意识,其内容是空气的——不对,那么这一半石头和那一半石头怎么区分?难不成每一个子集都有一份意识?那一个石头中岂不是得有10的好几十次方个意识了?

如果再算上反馈结构,就会有循环自指结构。

 

如果一个人真的习惯于以第三人称称呼自己,其意识体验是否具有……“第三人称特性”?

“这个人经历了这些” 当我们把自己称为“这个人”并向别人说“这个人看到了红色”,这句话又是谁说的?仿佛确实有第二层主体。——那么就回到之前5.4说的了,但当时说有两层意识“体验”,这是不对的,意识体验只有一层,但主体有两层。——能有第三层乃至无穷么? ——“谁知道观察者的存在?”这句话……莫非……就是这句话是自指的(我觉得自指在神经系统中,不在于一个神经元可以指向它自身(???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可以对接么?),而是有两个以上的神经元可以互相指(那么大脑中不是有数不尽的这样的神经元么?一切有反馈通路的集群都是这样的),且没有另一个神经元同时指向它们——不对,完全可以有,而且并不影响……妈的,“我”在大脑中没有单一固定神经元来表征?对。对的。“我”指向任意的靶细胞(但可能有一定限制…比如V1里的就不行——但是为什么?会不会只是因为V1和语言区不相连?)。),他导致那个“无穷推演下去无止境的循环”。假如有一个备用神经元可以表征其它神经元呢?只要这样的神经元不少于两个,每当我们说“谁知道观察者的存在?”——每当我们说“谁?”——就好像发下命令让另一个神经元接替当前这个来工作。如此可以循环,因为每次都只有一个神经元在工作,总能有暂时空闲的。

所以“意识体验的主体是谁”的答案是当前正在作为靶细胞的那些神经元。

 

科赫凭什么不研究冥想?不研究“思考意识问题的人”?

 

卧了个操。只有当我们想象神经过程的时候,才会觉得……意识有两层,因为那时我们说的两层确实分别指的就是表征我们(对“神经过程本身”的)想象的那部分,和那些真正产生意识的神经元。(请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说的一切都是脑子说的,而不是“脑子之外的那个意识体验的主体”想的说的)。当我们想象“神经过程本身”,总是会有某种表象——他妈的,今天不是说的么?“人不能想象宇宙本身,因为它没有样貌,因为它恰是表象的对立面”!!!因此但凡去想象,但凡要思考“意识的困难问题”,必然会有表征这些(错误的本不应存在的)表象的神经元,也就必然会觉得“怎么回事儿?我觉得除了神经过程之外还有那种说不清的主观体验。”

“可是怎么……我怎么知道这一切的呢?”你看,这不又开始了?

正确思考意识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我看到红色。”

这里没有任何“神经过程本身”,也没有表象。也就没有疑问。

“可是我为什么还觉得可疑?”——因为你又开始想要制造神经过程的表象了。

 

这段也太维特根斯坦了。

 

不过,确实这还没有排除那天说到的那个情况,我觉得那是唯一可能的例外情况,如果真的:

“唯一的不同在于,它体验到的东西和那个它体验不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一回事?

那样的话意识体验就像一层滤镜蒙在我们的意识上,它的内容和我们的意识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形式完全不同。——但这样以来的确就完全达到我们的边界了,我们不可能去真正体验那个东西,实际上那是在我们身外的,我们以为我们体验到了,但其实我们根本体验不到。”

对于这种情况:“可是我们为什么会知道?”的回答是:你们猜到了,可是没有真正看到。真正看到的是我。当你把自己想象成我的时候,你的位置和我重合了,以至于你分不清你是你还是我,对你来说,你根本其实不是我,但是你以为你是我,可是对我来说,我就是通过你在思考我的存在。我是谁?我是他妈的神。

 

“我有强烈的感觉,我的所感,我的意识体验,是非常实在且不可质疑的,绝不同于其他任何的实在。”这里的“非常实在”、“不可质疑”、“非常不同”是如何表征的?

 

对于上面那种例外情况,通过“默认它正确,然后看有没有矛盾”来考察。

如果那种“我们实际上经历不到的体验”存在,它一定不同于物理过程,它一定是非物理过程。然而既然物理过程已经可以被我以“宇宙是虚构的”而还原为“逻辑过程”、“数学过程”,那么还能剩下什么过程?还能剩下什么……它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但它又是实在的。

——其实无所谓什么过程了,这个过程无非是一个转译,以一种特殊关系对应映射。真正的问题是它本身是什么?我需要想象一个实存的东西,但它不同于物质。它应该是怎样的?神会觉得它是怎样的?这是一个辩证关系,它和物质处于辩证关系中。(越说越他妈黑格尔)意识是反物质?意识是暗物质?不至于。起码如果真要这么说,暗物质反物质的定义其实是被我篡改了的。不过确实应该说,意识是物质的对立面。怎么绕到二元论去了?不过这里二元论没什么问题,是我们的假设,我们考察的就是二元论成不成立。

 

插一句,人类的神经过程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应任何与它相似的事物。这些事物中,尺度拉到最大,就是宇宙,或“存在与不存在的一切”。

 

精神的一个性质:内部有差别,具有“颜色空间”等等……“情绪空间”?精神是无穷维的,即在无数个方向上有广延(量)的实在。

 

一维的圆是两个点。(这里说的与上一行无关,而是说出了“二元论”的一个几何模型)

 

再用上清明看到的那个“宇宙为什么存在”,简直不能再妙了,意识为什么存在?其实除了意识,本来还可能有无数种不同于物质的东西,但是我们就是想象不出来。

……那样的话意识的难问题就可以终结于对意识的简单陈述了——它有这样如此种种的性质:……

 

不过确实这个问题得以终结还有另一个因素,即我上面已说出:“其实无所谓什么过程了,这个过程无非是一个转译,以一种特殊关系对应映射。”——一种拓扑。一种跨越物理界与精神界的拓扑。

 

某种程度上高级动物都能想办法满足低级动物的所有需求。所以超级智慧应该能解决所有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是说“(有成效的)终极思考机器”是可以存在的?

 

意识的难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metaphysical的问题。

 

现在是凌晨1:29……又是思考意识问题的一天(这回只是一个晚上)。

 

1:36 对于那个意识体验,是没有主体的,而只是那个意识的内容是“有主体”的感觉!

主体(“意识体验的主体”)不是在意识体验之外,而是在意识体验之内。

脑筋他妈的急转弯。

 

意识体验是大脑推测出来的——也许它确实“看到这个封闭的房间里居然有一个不知道连到哪里去的摄像头”

5.28

你不能请求一个精神错乱的人平静下来,正如你不能通过抚摸一支龙卷风来让它停止。

 

人们不太重视疲劳问题。

 

致疫情:不要让春和初夏对我变得陌生。生活不是被暂停而是被跳过。

 

基于联想的分心和基于干扰的分心

 

意识是如何实现的?

物理定律是如何实现的?

5.29:宇宙是如何存在的?

 

将时间切片即可铺在“平面”上(“空间”中),之后对其概括,得到去除了时间的“语句”。

也不用什么铺开不铺开的,就是对各切片概括。

——某种“求导”计算。

总之最后可以将具有“历时”的事件“压缩”、“拍扁”到单一概念集中。

 

意识体验和物理定律(的实现)是……无中介的?无中介的东西的中介是什么……是吧?不能问这样的问题。这是宇宙里最……这是事实。简直……简直是非逻辑的。起码是非因果的。

 

意识体验和神经活动的关系就像他妈的风中布匹和风的关系。(之前说的滤镜)

5.27

“形成原因也有区别,早晨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滴已经很多,预示天气将要转雨。如果出火红色或金黄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阳光才能透射过来形成晚霞,因此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不论是天气预报,还是应对天气的技术的发展,都让人们更少“看天色”了

 

正方形如何向圆过渡?旋转可以是一种方法么?(不同于易想到的圆角矩形)

一个顶部开敞的正方形容器,摄像头悬挂在其几何中心,拍摄其旋转,效果是怎样的?

 

电子游戏的分辨率是有限的——这制造一种距离感,因为当你更加靠近地看时不会收获更多细节。

 

假如人造脑拓展可行,那么是不是把比如鸡变成人更好?——动物不再需要生下来就有个巨大的脑子了……他妈的,能不能给植物连上大脑?!

 

科学家和艺术家真是殊途同归——在多次试验中寻找特定外显编码细胞(比如祖母细胞)和寻找一个合适的词。

 

早想到的:只要神经元能获得关于脑本身的信息,人就能内省。(自我意识等等) 不存在外在的主体。我怎么推出来的?——主体是从连接中产生的。主体是被召唤出来的——主体是涌现出来的。

 

对于神经活动和意识体验的关系,难道现象即本质?也就是说从来都是同一个东西?

 

并非牵强地去附会中国先贤,而是经历的越多,越莫名回想起他们的话(先是自己总结,一边总结一边觉得早有人总结过了)

论语的结构是不优雅的,人不知而不愠,说到这就够了,“不亦君子乎”是没必要说的。

老子这样的人的思想是怎么能流传下来的?

中西方在哲学论述中在篇幅上的区别是很(极)大的。

 

如果我突然失忆,我会想干什么(除了弄清自己身份之外)?——这让我们知道自己更潜意识中的偏好。

 

(半夜)我可以说windows甚至比不上我的电动牙刷——我的电动牙刷这一年里从未有过程序故障。

 

即使在现在,所有3A大作的过场动画结束后就立刻变得像——他妈的小黄游的色情内容结束以后突然开始和你的对象玩走迷宫游戏了,然后你的对象还他妈突然就变得傻乎乎的,在平移的同时循环某个白痴动画,之类的。

那天看虚幻5的视觉效果恐怕确实很不错了,但动画很差,AI很差。完成这两点可能才算差不多。我觉得关键还是在AI

 

学者AI、科学家AI、思想家AI、艺术家AI

5.26

风是通过毛发感知的?——不过刮了腿毛的人难道不行么?——可能确实差一点。(6.1:这天为什么只有一句话?我明明去了图书馆的。)

5.25

若两个概念在脑中的表征不同,这两个概念就不能混用。(对还原论的有力驳斥——还原论毕竟是一种陈述)

 

刚才我把“孩子”的孩写成了“还”,我开始担心这是否有输入法的影响。前两天还说:我永远不可能在手写中把比如“今天天气真好”写错成“今天提到暖气真高”

 

在大脑中,我们记得比如同一个人在不同岁数时的样貌,当我们想到“时间”这个概念,仿佛脑中快速依次掠过这些不同的样貌,不同神经元群被依次快速激活又静息。

时间对应的是差别、变化。

5.24

(前一天后半夜)当我们说建筑是光和时间的艺术…… 确实,不是说建筑必须要依赖光,而是只有建筑能如此呈现(歌颂)光——不然呢?想一想,的确如此。

 

许多当代建筑的设计逻辑是技术的逻辑。

 

(白天)没有什么建筑是一次性的。如果人只来一次………只能说明做的不好。有的建筑去过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

 

vr技术中,能用磁铁反映触觉么?

5.23

昨天:人们应该睡觉还是应该活动?——晚上睡觉,白天活动。

这种方式可以叫做时间多样性,就像我们说空间多样性。这都是消除纠结的办法。(本来我没联想到我现在补课和自己读书之间的纠结,但在我思考前一问题时找到了“纠结”这个词,后者就自动连结到这一思考中了)

 

找到明证。

 

中国现在各方面现在是什么情况?真的会一直这样下去么?十年二十年后还会这样么?(肤浅、逃避、科技崇拜、消费主义)

 

良心、普世价值观,所说的、所意味的、所基于的,就是神经科学上的普遍事实

 

哪怕不直接说我觉得现在人们普遍有什么问题,咱们就去看看,人们,各个地方各种身份的人们,在干什么,有什么烦恼?自然就能看出到底有什么问题。

 

层级暗示过程、从而暗示时间

 

我们可以把痛苦转嫁给机器,但怎么判断什么是痛苦的?怎么确定机器对其的执行是高效的(否则仅仅在一旁看着都难受)?

5.22

文明的叛逆期就是文明失传的时刻

T.W:现代的野蛮、复古

 

人在岁月中取得历史感

像他妈的树一样,地上越高,根必须越深。(陈词滥调)

 

像“东方巨龙苏醒了”,这里的巨龙也好,其所指的中华民族也好,是一个假想中的主体(如同我假想的“意识的观察者”),人们将身份认同替换为那一虚构主体,从而获得某种体验。

 

像爱死机这样的,很多集可以评价它高技术低内涵。某种程度上人们是很聪明的,只是最近对技术太偏重了。

5.21

过一个局限的生活,同过一个丰富的生活,不是红色和绿色的区别,而是单色和彩色的区别。

 

社会责任。责任从哪来?“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什么是尊严?

并非先有尊严,再说是否放下或坚持它,而是,尊严正是从我们坚持什么来定义的。尊严和价值观有强关系。

——早有的:如果一个人愿意放下几乎一切,那就是现实中的能在被栓狗绳关进笼子中获得快感的人,还有邪教信徒——那就是奴隶。有意思么?如果自由就是放弃一切,那么最自由的人其实是奴隶。人是有奴性的——不,应该说人有做奴隶的潜力。

 

富人也有傻子,很多富人都是傻子。他们仍然遭受困扰,处于迷茫和疲劳之中。富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贪婪。穷人也会贪婪。

 

公共讨论、民主,是一种发明。一个有效的工具。目的是让集体快速进入状态,传播反思的成果。

5.20

力量和能量

5.19

知乎这种排序算法能支持答案的更替么?pornhub最新推荐都比这强

5.18

一个常见情况:在生活中追求戏剧性

 

上大学后,世界不是变得更大,而是更小了。(6.1:意思是过于强调专业性)

5.17

(2018秋:)大部分人很蠢+流行的东西是大部分人喜欢的东西——流行的东西很蠢,同理,商业的东西很蠢(卖得好的东西是大部分人喜欢的东西)。

 

“万有引力的发现没有改变苹果会落下的事实,但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中发明了微积分,这让之后的人受益。”——这句话应该改成:牛顿为了详细预测万有引力的具体效应,找到了微积分来进行计算,这对后人处理一些运动过程有帮助。区别在于:微积分不是一个附属(没必要存在的)产物,而是针对特定目的(精确描述)的正式产物。

“我们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矛盾消除,但是没有解决真正的矛盾”——这句话应该改成:“这样做没有消除矛盾,而是消除了人们解决矛盾的愿望”,概念有巨大的混淆。

 

(他妈的,用键盘打字,移动光标真是太慢了,我总是先试图用方向键移动,发现太慢,才想起用鼠标去移,但这需要把手移开去找鼠标——用笔和纸绝对不会有这么傻逼的问题)

 

“表面上”、“过程中受益”这样的认知框架具体来说就是高中教育教授给我们的,而事实是这是错误、愚蠢、混乱、弱智的框架。这种框架只会造成混淆。

 

在现在,很多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仍然是朴素的——这个词讲的是,他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粗略的猜想,并将其视为事实。

 

所谓粗略也就在于,在一个本该稳定的推理过程中,个别概念被同其相似的概念替换了。

 

知乎除了“赞同”之外,还应该有“有启发”“可疑”“不准确”等各种选项,这些选项被纳入排序系统——实际上那样就不是排序了,而是,排在一个二维空间,甚至三维、四维、更高维。用户可以选择“最多赞同但启发小”、也可选择“最有启发但不准确”的顺序来查看。

Steam就有类似的机制——“xx人觉得这条评价很欢乐”

 

这样回头来看现在的各种,和二维信息流对应的评价方式,大多是分成“赞”和评论。实际上这个界限划得不好——很多评论里的东西可以放到按钮上(投票)。

5.16

逆熵世界是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5.14

西方教堂里的声音、佛教寺庙里的声音、中国升堂的声音(鼓、锣)

用医学的态度对待建筑学。(比较激进,但医疗建筑确实是讲究的)

想象一下让弗兰克盖里去设计精神病康复中心。

5.12

科技提供的便捷应该被限制,但限制的程度不应使情况低于保障水平。(科技应该主要用在医疗和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上)

(自动化、乐趣、舒马赫会喜欢自动驾驶吗?)

 

涌现出的规律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是规律而不是规则。规律从规则中涌现。

 

世界决定了脑的活动,在脑的活动中产生了对世界的感知。

复杂并不在世界中,而在对世界的感知中。(复杂所在的范畴不是世界,而是世界在脑中的映像)

5.11

(半夜睡前)改造现实,是活着的人对(本不应)死去的人的责任(尊重)。

 

(白天)做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只是“建筑师”

如果“复杂”只存在于人脑中(“复杂”是计算得出的结果),那意识怎么可能是外在于人脑中的呢?宇宙没有信息计算能力,那么它也不可能识别出一个脑。只有脑才能识别出脑。

 

我们的宇宙,即使其自身并不是一个元胞自动机,但也可以被一个假想的、无限大的元胞自动机所模拟?

而且可以采用无穷多的底层逻辑来模拟。甚至也可以用非元胞自动机的计算系统模拟。

5.10

建筑:长久存在要求永恒性吗?——起码不能让人看腻

序列性——复杂度,层次

局部和整体——能看到全部空间的空间

材料的变化会削弱形体特征——也削弱立体感?

5.7

我二十岁了,改革开放不过四十多年而已。看了一些那时的影像,又看了民国的一些影像。——我们很容易被它们的分辨率误导,就仿佛彼时的人也更不具体一样,然而迷上眼睛,就能通过想象补足那些细节,而看见更真实的他们,就能看见实际束缚着他们的是愚昧和科技匮乏。

5.5

自由和混乱的区别是?

5.4

(0:11) 刚上床,之前在看深入大脑。

想象如果一个人正十分清醒,但处于感官剥夺状态,并且大脑不产生任何幻觉、情感、想法,而且没有自我意识,那么此刻这个状态就是宇宙本身的样子。

意识和存在本身是一回事?——不,不对,太草率了。

这天对此问题进行了持续攻坚思考,过程单独放在这里。 

 

能记梦的话说不定人创作力就会突然很强了

——创造的机制和梦的机制似乎是一样的

 

把“原子”看成点和看成球其实没区别,它们都可以运作起来并导致我们得到的现象。区别在于,看成点的话,其半径是体现在规则里,而看成球的话是体现在它自身的形式里。

这就和e=mc^2有点像

 

无边框屏幕体现了让电子世界进入现实的期望。

(刚还看到了有人把现实里的车改装成2077里的车的样子)

 

形式和内容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或者说本质上它们都是内容。就像html文件和css文件的关系一般。

5.2

阵列式的图像不只可以被解释为重复,也可以被解释为同一元素的运动在时间各点上留下的痕迹。

 

绝对律令是否内在地要求绝对性(做到极致)?

比如,“用越少的资料达到同样的效果是越好的”可以成为一条律令,而“用多少都无所谓,只要达到同样效果就好了”听起来就不那么能作为一条律令——简直不能作为一个规则。或者“尽可能地”这样的表达也可以,可以说律令起码要确立一个“极限”,当我们能达到就必须达到,不能达到时则应该进行逼近。

5.1

咱们可以再多讨论一下眼镜对人的现实感的影响

 

“绝对律令”(我们应该、必须怎么怎么做)那样的东西的必然性、绝对性,并不体现在对事实的预言上,比如“要绝对诚实”是一条律令,但事实是人可以撒谎,而且至少目前很多人仍在撒谎,也许永远都会有人撒谎;律令的绝对性和必然性是体现在内部的,而且也许体现在,如果非让我在这类事情上选择一条准则、律令并忠实履行,我(大概)会选它。

——所以也许我们不要再总是说,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样,而说:按理来说,怎样怎样做通常是最“好”的。——区别在于,两个阐述一个默认我们要做最好的事,一个则无所谓(没有这个隐含的要求)。

——不过,那么,只要我们接受,我们要做最好的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接受那些绝对律令了。

 

另一件本来不太相关但实际上延续了这一思路的事:我们说,只展示事实,不叙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仿佛觉得,这样的话那还能改变什么呢,毕竟你只说了不带观点的事实?但是实际上经常地我们发现,在仅仅描述事实的情况下,对方确实会比如说沉默然后改变了他的观点。这里面大概是人的本能性(前提性)的一些东西在运作,可以说对方根据其直觉产生了他新的看法。

好吧,其实这样可以把这段缩成:(很多情况下)改变观点的不是观点,而是事实——而且实际上观点的改变只能是因为对事实了解情况的变化。

当然盲目崇拜是另一回事。

 

前段时间就有的这个猜测:例如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格情况,在全世界的分布,可能与例如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甚至受教育程度,并没有那么大关系——也不是想说这个(因为毕竟我们也许会说20世纪的人普遍更叛逆些?),而是,比如就算共产主义下,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吗?出于事实上不可消除的混沌性?那如果共产主义下也会有不公平的人、不诚实的人,等等,那么……不过可能确实就像“20世纪人普遍更叛逆”一样,共产主义下人都普遍会善良、诚实、公平,等等。

4.30

诸如地圆说的传播,传播的是事实,观点(尤其比如道德准则)的普遍传播就不会那么容易成功。或许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5.1:而地圆说这样的事实最后毕竟成功了)

 

根据xxx说的,创造是人的本能。“我们学建筑就像是纵欲,他们都是在禁欲。”

4.29

网课中,任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等于说话者与麦克风的距离(简直是ASMR待遇)。网课是没有空间感的。

 

其实说是视觉中心化,其实听觉虽然不如视觉被强调,但确实也比嗅觉触觉味觉更受重视。 怎么记录化学信号?或者,触觉倒也不算化学信号,但它确实难记录。

 

我们和《The Man From Earth》的主角某种程度上真的有那么大差别吗?我们总也要见证巨大时间跨度下的荒谬和无奈。而且“人永远无法超越他的时代”。

4.28

想象一个能令你产生性欲的人体,做如下一道单择题:

1 你只能看,不能触摸

2 你只能触摸,不能看

视觉中心化对其他感官的否定(或说忽略),就如同只允许一个人通过眼睛看一个能令其产生性欲的人体,而不能触碰之,不能嗅及其体香,不能听其发出的声音。

 

“中国围棋棋盘又叫做大棋盘,通常比赛获常用棋盘都是49cm*46cm,而棋格规格大约是2.5cm*2.3cm,棋盘外侧边沿大约是2.5cm,当然以上数据仅供参考,有些棋盘会稍微大一点点。”

当我们说宇宙有XXXXX光年那么大,和我们说围棋棋盘有19x19个格子是一样的,而在这个意义上要说围棋棋盘有49cmx46cm那么大,显然是荒谬的。当我们“站在宇宙之外”看宇宙时,当我们把宇宙视为一个整体时,宇宙是没有尺寸的。

 

对于明显扯淡的事不必进行讨论。

 

对于这句话:“如果人会死,那么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问另一个问题:“如果人不会死,那么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4.29:也就是说,意义和生死无关)

4.27

建筑的最终的目的是人的体验,而不是建筑本身

(4.28:目的在于当这个人(第一次)进入这座建筑再出来,其身上发生了改变。)

 

砖是一种慢的材料。一块、一块、一块…… 雕塑性强的混凝土也是慢的材料。

4.25

世界上没有难懂的事情,只是人们没有找到把它们讲清楚的方法。

4.23

尝试用新说法讲一下这个观点:物质的唯一根本属性是位置、质量、速度、自旋那样的东西。没有颜色、体积、硬度、透明度,等等。所以才说宇宙在(类似)“数学”的意义上,作为概念、作为可能性而存在。宇宙在本质上是抽象的。宇宙是“虚构”的。

(4.26: 我可以说这仍然是唯物主义,或者如果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随便他去吧,谁在乎?!)

一个木制的棋盘,线是漆画的,选瓷制的棋子,肉身的人来玩,这一切,可以看作是一场棋局的投影。棋局本身不依赖于这些表象。 宇宙是一个投影。

 

假如我必须要在共情中(而不是在共情后)解决别人身上发生的问题,那我究竟是在解决谁的问题?

4.22

人当然要靠直觉。理性不过是在描述直觉而已。

理性能帮助建立直觉吗?

4.20

想象这样一个人,这个人真诚地认为,人在90岁会变成仙人飞出银河系。他的论据是骆驼不会飞。逻辑是:骆驼不会飞是真的,那么人在90岁会变成仙人飞出银河系也是真的。这种谬误叫做什么?

 

说人生之没有意义,听起来就好像说人生没有土豆,人生没有风车。 人生之没有意义,就如同人生之没有原因,没有结论,没有必须,没有应该。

好的,事实就是这样了。

人不会对事实本身感到悲伤,而是,事实和这个人的愿望的差别导致了悲伤。 那么这个愿望(人生应该有意义、有原因、结论、必须、应该、热量、体积、土豆、风车)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存在呢?

(xxx的笑话:用双手比划出一个长度,然后说:有这么热。)

前两天得到的这个比喻——对一个人说:我们来下棋吧,请你落子,那个人会感到困扰:可是你还没有说规则?

 

世界是乱七八糟的——世界是复杂的、丰富的。

世界不可能是“乱”的——只有人造的东西才可能是乱的。

 

葛兆光:“像拿X光机看美人” (一个反分析行为的论据)

 

技术一定使人类进步么?哈罗单车去年或千年更换的新锁轮装置,仅仅是将解锁和还车的步骤变得更麻烦了。iPhone的夜景模式,仅仅是让照片更扯淡和愚蠢了。技术和生活的进步毫无关联(或者说,只有表面的关联),它们是两回事。

4.15

对人造智慧来说,自身是不神秘的,是没有“谜”的。 它们也许会很喜欢“神学”——人类学。

 

鲍威:“既然放飞了自我,不如飞得再高一些。”

 

追求简洁统一,是躲避对未知的恐惧?就像我们不太敢去丛林探险一样。 毕竟我们要寻求庇护。 但另一方面,《认识建筑》里提到的古典迷宫社区呢?复杂反而也可以做出私密感、保护感、神秘感。

不过它是有正交轴线的。——自然的复杂和人造的复杂可能出现一个不同(如果人造那里控制得不好的话):自然的复杂永远是有据可循的,人造的复杂可能是互相矛盾的。逻辑不一定要统一(同一),但是要合理,不自相矛盾。

 

xxx在空间里分享了disco diffusion——从自然语言描述生成概念画。 厉害。 她说:“或许以后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技术发展出来什么东西都不太惊讶了。想法?AI肯定可以生成想法的,不会久的。

不过我又想起来:舒马赫会喜欢自动驾驶吗?

 

简洁的建筑为什么让人感到平静呢?事实上,简洁就是平静,直接就是平静,而不是“间接使人感到平静”。

4.14

 

速朽和商业(和避免失业)习得性无助

在社交网络中,“机器人”更容易以假乱真,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会。

——在虚拟世界中,人类被抽象化,变得更像机器人。

4.13

在看绿色星球。把植物活动快放,就好像植物也会有感觉一样,更强地感觉到它们是有生命的。把人的活动慢放,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眼皮是如何缓慢地翻动、表情是如何缓慢地变化,会感觉这个人仿佛没什么生命一样。

慢镜头下的足球撞脸

 

愚蠢的人只是大多数,并不是全部。

4.12

一顿好的早餐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

也许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可以只是吃好每一顿早餐。

4.11

给视频加上乱七八糟的音乐、旁白,用这些别的东西来修饰。做出一种取宠的姿态,期望别人更好地接受。这只能说明这个人自己就没有感受到事物本身的自在的、朴素的美。

像现在这个方案在我这几天改动前的样子、像xxx的各种建筑,只是故作一种神圣的姿态。只是在利用神圣来博取赞赏。

 

昨天看到的:一个无名墓碑的碑文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标缩小了些,决定只想改变这个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改变我自己,作为一个榜样,然后,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就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做一个榜样。

“改善你自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L.W.

4.9

自然界并非没有简单几何形:眼球、卵、棍形藻

4.8

两条相交直线为什么不能拆成两个函数来说?也许我们说的不是“还原论是错的”,而是“只能用还原论解释的东西不能用一句话说清。”而且我们认为一句话说不清的东西,就是说不清的。“说得清”隐含地要求要用一句话说清。

4.6

只有已经感受到的东西才能被文字固定下来。而对于一张相片呢?让我们去描述一张相片,会发现我们还需要从头去想去注意各个细节才能用语言说出来.文字比相机更深入。

4.3 17:00

在环艺那儿的走廊上,在阳光里读完《雕刻时光》,仍觉得里面有很多问题。比如关于一些“终极目标”的预设,感觉还是会导致实践上的特定困难(这意味着那些预设具有结构性错误)。

 

设想一个人在解释关于艺术这个概念的若干事情,突然有一个人大喊起来“所以电子游戏可以是艺术!”我会感到……尴尬。(这个人把讨论引向了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

导致类似的尴尬的另一种情况:当我们向一个人展示若干事实后,他突然开始用一种陈腐的框架来理解这件事,例如性本善性本恶之类的,确实有点道理,但是似乎我们知道这仍是一个错误的框架(实际上深究下去,会发生例如对特定行为既可以说是善的,又可以说是恶的)。我们惊异于他居然会觉得这个框架可行。

 

我脑中有一个图像这几天越来越清晰,今天我认出了它:

例如一个双曲线的图像,仅当我们把坐标轴以一个(相对于此图像的两个对称轴)特定的角度,放在特定的位置,这个曲线才能被认作函数,否则可能出现一个x对应两个y这样的事。

对现实生活做解释(通常包含“归类“?我和xxx这几天讨论的现代主义问题也是如此)时,对同样的若干事实,可能有多种解读方式,这些方式似乎都是可行的,但在一些特例上,运用有些解读方式是不能得到结果的。可以说这些不同的解读方式是“互相成角度的”。就像费曼讲义里讨论到矢量的参考系里说到的那些一样。很多解读方式会让事情变得复杂。

所有的参考系都会有盲点吗?那取决于我们要考察的对象,如果例如说它是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那么什么参考系也不能把它描述成一个函数。但如果是双曲线,就存在那样的参考系。

4.1

之前提到iphone12的摄影不如iphone6

某种程度上连“真实”都比不上iPhone6。也许恐怖谷用在这很合适,但凡一点点色差都让我不舒服。

相机捕捉到的东西和现实相差太远了。

对相机来说,现实是无法捕捉的。说相机捕捉现实,是很自大固执的。若我们要重建一个场景,就真的应该重建一个场景,像塔可夫斯基重建自己童年时的家一样。

 

其实4月1号根本不存在,今天是4月2号,愚人节这一整天本身就是个恶作剧。 

 

Jim Holt:宇宙为何会存在? 

宇宙本身就是“一切”。

我存在,因为我是可能的。

某种程度上我并不存在,我的本质是可能性,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可能性。如此一来,确实,我的本质是我。世界的本质是世界。

关于存在的真理确实就是:Why not?

 

3.29 凌晨

未被表达成定律形式的真理,比如物理规律,它们本身是什么?如果不以语言的形式呈现,那么它们本身是什么?

根本就不会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么。

3.26

物理定律从来没有被绝对精确地检验过

物理定律只给出粗略的结论。

物理也不是精确的。

3.20

一个理论并非从所有实际的真相中得出,而是从我们已注意到的事实中得出。

3.17

The Search For Meaning | Rick and Morty | Adult Swim

"Do I agree with Rick that nothing means anything? No, I do not because the knowledge that nothing matters, while accurate, gets you nowhere. The planet is dying, the sun is exploding, the universe is cooling - nothing's going to matter.

The further back you pull the more that truth will endure but when you zoom in on earth, when you zoom into a family, when you zoom into a human brain and a childhood, an experience, you see all these things that matter. We have this fleeting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an illusion called 'I love my girlfriend', 'I love my dog', how is that not better?

Knowing the truth, which is that nothing matters, can actually save you in those moments. Once you get through that terrifying threshold of accepting that then every place is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and every mo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 and everything is the meaning of life."

3.14

刚看了这个:《半 自 动 电 梯》

游戏中要是也有等电梯的场景,比如镜之边缘。玩家因为缺少反馈而会喜欢乱按wsad。所有电子游戏都会有这个问题,玩家很容易变成多动症。

好像手柄会好一些。

 

(4.3:)实际上(出于技术的限制)目前所有的游戏都缺少反馈:所以不只是等电梯时会变成多动症。

?!那现代生活呢?视觉中心化呢?我们的浮躁其实是因为缺少反馈么?(我们忘记了除了屏幕之外的可以感受的东西!当我们以为盯着屏幕可以得到更多感官刺激,实际上我们(相比走在街上,相比“看鸭子“)只能感受到更少)

3.12

维特根斯坦在挪威的小屋、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小屋、柯布西耶的自宅。

 

比如Surprise,音节比“惊喜”多——英文词汇普遍比中文词汇音节长?因此英文国家更不擅长“静观”? 回想一下,我曾想到的用“chong”来回答宇宙意义的方法。

叹气呢?“chong”和“唉……”不是很像么?

3.11

18xx年,之于20xx年, 不过也就是周一之于周三,如此。

 

那些说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人,说的其实是{a,b,c}!=a+b+c

这简直是显而易见到荒谬的。用不着他们来说。

照我自己之前的那种理解,我会拆成a,b,c和{…}

但就像L.W.说的,至少他认为这样是错的。

那么其实是,整体不可以拆成部分。

所以对一个整体来说,根本不存在“部分”这样的东西

也许我会认为除了a,b,c和{…},还有一个别的神秘的未知的什么东西,x。

是a,b,c、{…}、X的……和?怎么又变成“和”了?

……不对,a,b,c、{…}、X 不是同类的。

那应该叫做a,b,c、{…}、X的组合。

——这样一来还有X什么事?X变成了多余的东西。

{…}也变成了多余的东西

(上几行实际上在我清楚回忆起过程之前已经直接到达结论了)

即就是a,b,c的组合。

 

假如没有日历这种东西,没有笼统粗略的纪年法(如春夏秋冬的一次轮回组成一年),我会根本搞不清自己活了多久。

实际上“年”的概念在作这种考察时也应该去除。

也许在考察“时间是怎么回事(W说“时间是什么”这一问法是错的)”时可以先把关于时间的单位去掉。毕竟那也确实无关于我想考察的问题。

尝试忘记自己的出生年份,问自己:我活了多久?这个问题会显得奇怪。

我们关于“多久”的观念完全不过是基于某个单位的。如果不去测量,我们不会有关于“多久”的观念。

 

如果没有记忆(连工作记忆也没有),人会有时间感吗?

即,人的时间感是依赖于记忆的情况么?

 

人如何察觉“变化”?

——在对比中。

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源于记忆的各部分不同?

 

不只如此,我如何判断“当下的所有(对比着的)记忆”和“之前(“上一刻”)的所有(对比着的)记忆”不同?

即,我怎么可能知道另一个时间切片(如果时间确实可以被切片的话)中的任何情况?

 

如果每当那个“神经元的异或门”输出“真”,我就会说“时间存在”

那么“时间”指的确实就是“变化”。

——好吧,我回到了一个老结论。

 

L.W.会怎么想呢?我同样不再困惑了。但是我有了一个答案。

3.9

在我们不完全了解某一事物时,这事物(我们对这事物的感受)由它真正的状况,加上我们之不了解,而组成。

事物本身确实是无关于我们了不了解它的,与那有关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

当我们完全了解了这一事物时,失去了“我们之不了解”,但我们的感受变了,也许这说明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事物。我们和这种完全了解之间的距离就(反而)是我们的“无知”。

因此即使我们掌握了宇宙“一切的奥秘”,也完全不会有理由能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大智若愚,返璞归真。

3.5

“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3.2

十点多:昨天: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待游戏中用嘴拉屎的人使我也变得粗鲁和缺乏理智。

每当大公司的产品出现巨大的错误时都会让我非常烦躁,当我情绪本身就低落的时候,这让我想自杀,因为我意识到即使这些人也会犯如此低劣的错误。最聪明的人也不过如此愚蠢(也许这只是说明他们并不足够聪明)。但是艺术方面好多了,在这个领域里可以见到了不起的作品。可以见到完美,或者起码可以见到追求完美的人。Blow也很厉害,算是计算机界令人倾佩的存在。

我应该在指出世界中低劣的部分的同时指出一些高尚的部分,这样才是客观的。

十一点半:(之前受到暴力念头的困扰,上网看到一些有同样经历的人) 这些人通常都不会用沟通来解决问题。也许这正是他们诉诸暴力的原因。君子动口不动手。动口了,就不必动手了。像现代法律废除同态复仇一样。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尤其很多时候它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自杀和自残也是如此。

 

输入法不停地创造烦躁。

互联网的浮躁和电子设备的不可靠有多少关系?

中文互联网的浮躁和输入法的糟糕有多少关系?

想想我在从iPhone6换成iPhone12之前常经历的巨大愤怒。这似乎非常明显。

好吧,应该没有那么特别大的关系——大到能使我忽略社会事件和社会文明水平的因素。

 

运动员面对的风险是伤病(我最先是想到F1车手),脑力工作者面对的风险就是神经衰弱和抑郁。

运动员有预防、保护措施。

我们也应该训练这类保护、防范措施。

3.1

简洁的建筑是内省的。(外部的(视觉)干扰更少)(就像极简主义的音乐适合冥想一样)

在同一座建筑内即有复杂的部分,也有简洁的部分呢?像马友友说的那样,不是非此即彼的。但就像感官剥夺实验一样,长期的简洁会使人发疯的。这种精神状态的影响是应该被限制的。

xxx发了几张图。似乎简洁还是有长期力量的。那种清晰性,那种自信,她说的“庄严”。

不过应该还是仅仅在一个建筑内。 整个城市只有这种建筑应该还是会让人疯掉的。

2.26

无调性音乐……有点像:粗糙的游戏原型,比如说blow给braid做的那个,人物丑得要命,还不如用个球代替。所以无调性的意思有点像故意把悦耳的部分去掉,来探索一些别的东西,因此是实验性质的。

调性是一层皮。

但是,无调性音乐本意去除情感,然而却似乎符合一些恐怖电影之类的氛围(尽管仍然不恰当,就像那天“巴黎建筑”给弗兰克盖里的建筑配无调性音乐一样。)

可以理解为无调性也是一种“调性”,或无调性也有关于是否悦耳的部分,就像陈嘉映说一种虚无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一种生活方式。

清水混凝土仍然是有表皮的,现代建筑仍然是有装饰的。

不过如果只写在谱子上,可能确实就离开悦耳的部分了。

这样一来音乐就的确与听觉无关了。就像我们可以在建筑中看到音乐一样。

音乐指的应该是时间上的组合、交织。

(3.5当然,这个结论就在篡改音乐这个概念了)

2.23

所谓的现实不过是别人的生活而已

 

涌现现象中,单元 和 支配单元的其他条件,假设其均可度量,那么他们的单位是不同的,因此其总效果应该由乘法而不是加法计算。 1+1>2无论如何都是荒谬的。

2.20

1:20 如果将左右耳接收到声音的时间差扩大到0.2秒,人会觉得自己的脑袋变大(两耳距离变大)了吗?

20:17 要怀疑宇宙是否是有逻辑的,可以试着想像一个没有逻辑的宇宙,考虑它会是什么样子,在其中的人能产生逻辑么?

宇宙之外是没有逻辑的? 逻辑之前是没有逻辑的? (如果有“之前”的话)

 

自杀不会消除痛苦。 当其他人想起这个人时,某种程度上这个人还没有死,这份痛苦由我们回忆起的这位死者继续承受着。

 

宇宙并非必须是要仅处于一个棋盘中的。 它可以是一个“参量方程”。 可以是多个平行的集合。 可以引用外部资源。 当然在更大意义上这些集合被概括到一个棋盘中。 就像数组{a,b,c,d}和数组{z,x,c}可以被合并为数组{a,b,c,d,z,x,c}。 实际上“物质”和“规则”就是两个不同的集合。

2.19

凌晨:那种强烈的空虚,发生的时候能感觉到想不起来现在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了,再后来突然开始以一种类似内观的状态,似乎注意到其实是某种情绪或某种机械的思维定势在产生着那些负面的、排斥性的、否定的想法,瞬间就有了回到现实的感觉。有点像梦中无法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那样。

是一个 function doubt(){

    var thoughtsnow=subject.PresentThoughts;

    var truth=-1*thoughtsnow;

}

即使得到了真理仍然还要假定没有得到真理然后试图证明相反的观点。

 

中午:如果存在一种基因可以被称为利他的基因,这种基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而按照道金斯的这种说法,不会存在利他这种概念——不会存在利他这个词。

如果一种自私基因表现出了利他行为,那么就应该把这个基因叫做利他的基因。

或者,在一种合作关系中,我对你好,是为了你对我好。但是结束了吗?不!这又是为了我对你好,是为了你对我好,是为了我对你好……总的来说,最终,是为了我们一起好。如果终止于“为了我好”,都是因为你终止于“为了我好”,而这个论断不是客观的,而是站在合作关系中其中一方的视角中的。

自私的基因这种论断,类似于那个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一样的东西,存在重要的谬误。

我希望我们用与数学学者同样的严谨性来对待伦理问题(生命问题)。

“为了我能……”应该被说成“对我来说的好处是……”(暗示还有对别人的好处,“为了”则通常后跟所有的好处)

我们应该谨慎,而不是一直怀疑——想起了“武德”。都是一种更高级的形式。

2.13

正方形和任意的长方形哪个更复杂?

2.12

在读《复杂》

涌现出来的东西是产生于其基础之后么?涌现的结果和其原因是一回事。

给出一个基本单元,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结果。

 

不对。

 

一条线段,长为1,在它的一端接上一段同样长的线段,两个线段成某一角度。在同一方向上重复,如果此角度适当,最后会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折线,即一个环。这个环不只是由线段本身组成的,还依赖于线段间的组织关系。

单元间的关系对涌现也有贡献

关系可能(看上去)是“简单”的,但不一定不严苛——这样来看就也不能说作“简单”了。

一个复杂系统可以归结为一些基本规则

这与关灯游戏可以归结为最底下一行的公式也有相似性。

 

三和弦为什么是令人愉快的?fuck在某个国家的语言中可能也有“拥抱”“逃跑”或等等任何含义2.15 (当时已经知道:)但这两件事是一样的么?——即审美并非只是基于习惯的——尽管的确存在一种肤浅的审美的确是基于习惯的。突然很清楚了:我怀疑一切审美只是基于习惯,某种程度上源自对自己的测试,我确实有这种惯性,但是这其实只表明我是错误的。

2.9

美术馆“白盒子”的力量和“画框”的力量是相似的——突出内容、给内容施加重要性(如《论摄影》)(由批评蚕我我蚕教堂场景而得)

之前哪个老师说过,住宅才是人最经常待的地方,所以空间很敏感,我觉得学校、图书馆、医院都如此,等等;以后做建筑,要尽力显示建筑的力量,否则都是疲软的。任何艺术都如此。

建筑是平面艺术的组合(如在某一视角下有一个好的构图效果),同时也有三维仅有的认知上的美感(如我知道这是一个高的、宽的空间)

如果住宅中有柱网——暗示此人的生活具有一个框架,一种自律性——或暗示一个牢笼?——这就要求柱网本身要处理好。

建筑营造氛围。

 

妈的,电脑不适合中文输入,输入法就是傻逼。

或者其实是,现在的电脑不适合,以后有了脑机接口就好了。

如何能让BCI做到,在我脑子里想某个词的时候,不会识别成一个同音异义词。

2.8凌晨

假如把公元2000年写作1960年,把1970写作1930,那么现在就是1982年。

iPhone发布于1967年

这个数字对“结束”的暗示强吗?

生在1962年,和生在2002年,感觉一样吗?

2.5凌晨

数学是涌现出来的

数学本身也是涌现出来的

所以涌现现象为何存在不能用数学解释?

昨天就想到,涌现是一个的确不可以解释,也唯一的确不需要任何解释的东西。

 

没有人作为观察者,就没有涌现?

……

2.3

一个不可分的物质是否只能是点状的?

1.24

加缪说的那种恶心

和看到一个被火车轧成两半的人内脏露出的样子是相似的

恶心,还是恐惧?

……

电子文档的编辑一般不保留历史(不是指临时缓存),手写则会有删除线、插入号替换号等等。

1.23

"厕纸式排版"

1.22

更重要的是方法

同样重要的是方法的方法

三阶、四阶……等等

1.16

宏观的世界在科学意义上是确定的,但所有的惊喜和快乐都来自不确定性(意外)

1.1

朋友圈、qq空间这类地方,大家发的东西要在同一个页面上以时间顺序展示,这恐怕助力了“同龄焦虑”之类的东西、或者更大范围上网络上普遍出现的这种浮躁的竞争性

软件设计为什么不像建筑设计这样强调伦理性?不强调道德感?人文关怀?责任?尤其是软件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塑造并不弱于后者。

这些东西的确实间接导致了上面这种情况(朋友圈、qq空间、知乎、豆瓣、b站等等),它可能是开始于“我可以把不同用户的每个元素按时间排列在同一个页面里,这显示出了我数据处理技术之娴熟

然后则会中纯粹炫技的东西就被莫名其妙美化成“更好的用户体验”了——最多是新奇的,而不是更好的

大数据的所有反道德使用都是这样的

人们最开始只会觉得这个点子很酷——某种技术崇拜

……

网络塑造了太多公共场合,却没有塑造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私人场合